雷达博览会,这玩意儿乍一听,颇有几分赛博朋克的味道。
安徽合肥,这片以书香气闻名的土地,冷不丁地冒出这么多前沿雷达装备,这反差,着实让人忍俊不禁。
米波警戒雷达、S波段多功能雷达,P波段多功能雷达...一串术语,搁咱寻常百姓耳中,无异于咒语。
但纵使不明觉厉,也能感受到这些家伙定非池中之物。
这些雷达,尤其是那些专治“隐形人”的,瞬间攫取了人们的视线。
毕竟,隐身飞机这玩意儿,总让人觉得如鲠在喉。
如今有了能将其揪出的雷达,内心也能稍稍熨帖些。
中国电科38所,这名号自带光环,堪称中国军工电子的“梦之队”。
他们此番祭出的法宝,也委实不负盛名。
JY-27V高机动米波警戒雷达,据说舒展收拢之际,宛如风琴奏鸣,这比喻也是够接地气的。
还有那尊JY-27A,人称“马甲”终结者,身怀抗反辐射导弹绝技,听着就结实抗揍。
不过,转念一想,这些高精尖利器,似乎与咱升斗小民的生活存在着某种隔膜。
除非战火燃眉,否则它们也不过是新闻稿中的寥寥数语,图片里的一堆冷冰冰的金属。
但此番雷达展,不仅是炫耀这些“国之重器”,还涌现出不少与“低空经济”息息相关的新花样。
何谓低空经济?
说白了,就是让无人机满天飞,搞搞物流配送,搞搞安全巡检,甚至将来还能实现“空中滴滴”。
这“低空经济”,听着就颇为诱人。
试想一下,日后通勤无需再与车流缠斗,直接乘坐无人机“咻”一下就到了,这情景堪称科幻照进现实。
然而,要真正实现这般图景,仍有诸多藩篱待破。
漫天飞舞的无人机,安全系数如何保证?
谁来执牛耳?
出了岔子又该问责于谁?
本次展会上,中电博微四创电子推出了一套UAM低空航行系统解决方案,听起来像是能化解不少难题。
“全覆盖”通信网络、“高可信”组合导航、“主被动”空地监视……一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咱也懒得深究了,反正目标就是让无人机飞得安全,飞得稳当。
他们还攒了个“四创˙悟空”低空大模型,扬言能从微气象感知到动态航路规划,听着就颇具智慧。
然而,纵有巧夺天工之技,也需兼顾现实考量。
就拿这低空微气象系统来说,能监测低空气象,提供预警信息,听着甚好。
可问题是,气象这玩意儿,本就变幻莫测,更遑论低空的微气象了。
万一预测失准,无人机撞楼了、坠毁了,这责任又该如何厘清?
再者,这“低空经济”,会不会沦为下一个“风口”?
一众资本蜂拥而至,将市场炒得沸反盈天,最终却留下一地鸡毛?
此类桥段,咱又不是没见过。
共享单车、P2P,哪个不是曾经的风口浪尖?
如今安在哉?
当我们沉溺于“科技改变生活”的乌托邦式憧憬中时,切莫忘了多刨根问底。
高科技固然是好东西,但若运用不当,亦可能酿成祸端。
“低空经济”这事儿,归根结底,还是得将安全置于首位,将监管落到实处。
技术再精湛,也无法替代人的审慎与担当。
言归正传,再看看这次雷达展,那些高屋建瓴的雷达,守护的是国家安危。
而这些与“低空经济”相关的技术,影响的却是咱普罗大众的柴米油盐。
一个保家卫国,一个便利民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让咱的日子更加舒心。
只不过,这美好的背后,需要更多的思辨与躬行。
正如那些雷达一般,须臾不敢懈怠,方能防微杜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