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顶在车身,气势如虹,仿佛科技的皇冠;然而,真刀真枪的路测中,这顶“皇冠”却被一辆连激光雷达都没有的特斯拉Model 3拍在地上啪啪作响。如果说智能驾驶是武林大会,那么国产新势力们手持十八般兵器,特斯拉却单枪匹马,结果却是特斯拉笑到最后。这画面,对于许多技术信仰者来说,实在够扎心。最新懂车帝城区高压赛道实测就是最好的注脚:在二十公里北京下班高峰魔鬼路线——没有高架、没有大段直路,只有摊贩、电动车、强行加塞的出租车和红绿灯雨点般落下——特斯拉一骑绝尘。反观理想L9、问界M9、小鹏G6这些装配顶级传感器的选手,一个接一个被甩在身后。
外行看热闹:特斯拉没激光雷达、没高精地图,居然能赢?内行心里门清。国产智驾的常规操作是:能堆的硬件绝不省,激光雷达、毫米波、摄像头,一个都不能少,然后比谁采集的数据多,算法谁更花哨。特斯拉是什么操作?它把人类看路的本能用算法还原——靠八个摄像头,搞定全部任务,用定制芯片做自主决策。换句话说,特斯拉强调“看得懂”,而不是简单的“看得多”。
这背后体现出来,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技术路径。国产新势力喜欢开卷考试:高精地图覆盖哪里,系统就像考生死记硬背答案一样高效。深圳、广州这种城市,如果你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区,理想L9、问界M9完全可以闭眼开车,体验堪比科幻大片。但你真要离开熟悉区域,走一走没有数据覆盖的小路,立马打回新手村。这就好比考试突然发下一张没做过的试卷,靠死记硬背毫无用处,只能手忙脚乱。
特斯拉则走的是闭卷考试路线:走哪算哪,靠现场推理、即时反应。它每天从全球几百万辆车源源不断拿到城区复杂场景视频,模型训练一天,就是对手一年的量。算法的迭代速度,不是堆传感器能追上的。同样,特斯拉的软件硬件全栈自研,摄像头、芯片、算法连成一条线,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能自家立刻修复。国产的“拼盘组合”则天生有内耗风险,激光雷达来自A厂,芯片源于B企,算法找C公司,哪怕只差一毫秒,路测中都是危险。
如此说来,国产阵营就没希望么?未必。算法赛跑和硬件下注,本质都是权衡利弊。国产的地图流派,上手快,体验好,但维护贵,一旦有道路变化,地图必须重新测绘,成本以公里为单位疯涨。特斯拉的方法,起步慢,一旦模型成熟,全国通杀,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其实,国产真正短板,是数据垄断。特斯拉车主行驶每一公里,都会被用来训练模型,哪怕是乡间小道、胡同小巷。国产的数据,大多数还锁死在4S店维修电脑里,根本上不了云端更新。目前,政策开始为国产补课:北京、上海、深圳纷纷放开L3测试,允许量产车数据上传服务器。数据回流、算法自进化,这一仗谁先攒够一亿公里,谁就能后来者居上。
至于最终谁能称霸,央视已放话:别搞PPT忽悠,还是让产品自己上街证明。对于用户来说,买什么车要看自己的生活方式。要是你每天都在高精地图区域通勤,理想L9、问界M9肯定省心;但如果你喜欢跨省、东奔西走,目前特斯拉更能应付各种“意外”。预算三十万内,Model 3依旧是性价比天花板。
当然,技术不是一锤子买卖。今年领先,不代表明年还是No.1。激光雷达成本跳水,融合视觉和雷达下代方案谁也说不准谁是最终赢家。归根到底,谁能让车跑熟全国每一条小路,谁就拥有了未来。
如果说智能驾驶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那么国产和特斯拉,一个靠熟能生巧,一个靠现场发挥,都有可能拿到高分。对车企来说,焦虑永远比车速更快,因为明天的赛题永远没人提前发。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