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朋友劝我给小鹏汽车改名,说只要一改名,销量就能翻倍!”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罗永浩的播客节目中,抛出的这一话题,瞬间引发行业内外热议。一个名字,真有如此大的魔力,能左右一家车企的销量吗?这背后,又折射出汽车行业怎样的品牌认知与文化现象呢?
回溯小鹏汽车的创业历程,最初团队心仪的名字并非 “小鹏”,而是充满活力与创新气息的 “橙子汽车”,寓意像橙子般清新亮眼,给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不一样的色彩。可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橙子汽车” 的商标早已被他人注册。彼时,在互联网行业已崭露头角的何小鹏,凭借自身积累的声誉与人脉,成为创业团队的主心骨。权衡之下,“小鹏” 这个名字被推到台前,公司正式定名为 “小鹏汽车”。
然而,从公司诞生起,围绕 “小鹏” 这个名字的争议就从未停歇。在中国商业文化语境里,以老板名字命名企业,虽说并非绝无仅有,但总归不那么常见。不少人觉得,这样的名字缺乏 “洋气感”,与国际知名车企那些酷炫、高大上的名字相比,显得太过平实,甚至有些 “土气”。特别是在小鹏汽车发展初期,销量增长缓慢,品牌知名度有待提升,这种改名的呼声愈发高涨。每当小鹏汽车销量低迷、陷入困境时,比如小鹏 G9 上市失利,公司陷入组织架构调整的艰难阶段,劝何小鹏改名的声音便甚嚣尘上,仿佛只要换个名字,就能一扫阴霾,迎来销量腾飞。
不可否认,名字在品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个朗朗上口、寓意美好且具有国际范儿的名字,确实能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目光,降低品牌推广成本。看看那些国际豪华汽车品牌,奔驰(Mercedes - Benz)、宝马(BMW)、保时捷(Porsche),名字简洁有力,自带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光环,消费者一听,脑海中便能浮现出顶级豪车的形象。反观国内汽车市场,一些名字取得巧妙的品牌,也收获了市场红利。像蔚来,英文名 NIO 简洁时尚,寓意 “Blue Sky Coming”,传递出对未来美好出行的向往,名字与品牌理念完美契合;理想汽车,名字通俗易懂,直击消费者对理想出行座驾的期待。相比之下,“小鹏” 二字太过普通,缺乏让人过目难忘的独特魅力,也难怪会有人觉得它拖累了品牌发展。
但何小鹏却不为所动,在改名浪潮中坚守初心。他认为,品牌销量的核心驱动力并非名字,而是产品力。过去几年,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深耕,重金投入研发,推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像 XPILOT 系列,为用户带来更便捷、安全的驾驶体验;在车辆设计与制造工艺上,小鹏也不断优化升级,从早期车型到如今的小鹏 P7 等新款车型,外观设计愈发时尚动感,内饰品质大幅提升,整车性能与质感都有质的飞跃。正是这些实打实的产品硬实力,让小鹏汽车逐渐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赢得了一批忠实用户。2025 年上半年,小鹏汽车业绩增长 200%,用亮眼的数据证明了产品力的价值。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关于改名的争论,也反映出中国汽车行业品牌认知的变迁。早年,国内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认知深受国外品牌影响,总觉得 “洋名” 更高级、更可靠,在购车时也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听起来国际化的品牌。但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崛起,比亚迪、蔚来、理想等一批本土品牌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与产品创新,在国内外市场大放异彩。消费者的观念也在悄然改变,不再单纯以名字论英雄,而是更加关注产品的技术含量、设计创新以及用户体验。此时的 “小鹏”,不再只是一个略显平凡的名字,而是代表着何小鹏对智能汽车梦想的执着追求,代表着一家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奋力拼搏。它承载的品牌故事与文化内涵,正逐渐被新一代消费者所理解与认同。
在汽车行业的淘汰赛中,品牌名称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关注,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永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技术创新、产品品质与用户服务。小鹏汽车在 “改名争议” 中坚守自我,专注打磨产品,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相信会有更多中国汽车品牌,凭借硬实力打破名字的束缚,在全球市场叫响属于自己的品牌名号。 何小鹏的坚持,或许正预示着中国汽车品牌新时代的到来,那时,名字不再是限制发展的枷锁,而是品牌个性与实力的独特标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