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ID.7 S、飞凡RC7等6款新车“难产”背后:期待与失落交织的真实圈层故事
去年年初,身边有个朋友刚换完燃油车,正打算冲一台纯电轿车。他盯上了大众ID.7 S,还特意跑去4S店问过两次。那会儿网上讨论挺热闹,一汽大众刚推完ID.7 VIZZION,上汽这边的S版也完成了申报。可惜时间过去了一年多,大众ID.7 S依然没有动静。我还记得他在群里发消息说:“都快忘了自己曾经喜欢过这辆车。”后来才知道,VIZZION上市后的销量惨淡,每月几百台徘徊,有时一个月全国只卖出个位数。这种市场反馈,让上汽大众对自家同平台车型更是犹豫不决。
我也试驾过VIZZION,当时终端优惠下来裸车不到20万,但内饰科技感一般,智能化和配置比起国产品牌明显吃亏。同样价位下,比亚迪、极氪这些新势力已经把续航、智驾卷到天花板。老牌合资厂商价格高不说,还总给人一种“慢半拍”的感觉。买回去保值率低,用着还担心售后跟不上,这种体验在不少老用户群体里都有共鸣。
另一位同事原本看好飞凡RC7,他之前用的是荣威ERX5,对上汽系新能源有点情结。当初RC7申报出来的时候,公司茶水间就有人聊,说飞凡要搞个纯电中型SUV补齐产品线。但没想到一年过去,新品牌还没来得及发力,就遇到了合并重组——“上汽荣威飞凡”这个新名字出来后,原来的销售团队大变动,不少门店甚至撤柜。有一次我路过一家商场展厅,本来想进去看看实车,却发现早已空无一物。
朋友圈里的几个飞凡ER6和R7老用户,经常吐槽配件难买、服务网点减少。有一次一个哥们刮蹭需要换前杠,在市区转了三家维修站,都被告知要等货排队。这种焦虑感,是很多小众新能源品牌用户绕不开的话题。从销量数据来看,今年1月份整个飞凡系列才卖出300多辆,“冷清”两个字都形容不过来了。
至于大众ID.Buzz,我倒是一直觉得它像是汽车圈里的文艺青年代表。造型复古呆萌,被大家戏称为“宝宝巴士”。最早2023年亮相时,我关注的一些改装玩家很激动,都想着能不能引进国内玩一玩。但进口身份加持下,各项税费成本居高不下,据说售价轻松超过50万。在国内这个预算区间,大多数家庭会优先考虑空间更大、更豪华的MPV,比如腾势D9或者别克GL8混动版。而且纯电MPV续航短板一直存在,即便偶尔看到海外博主晒Buzz露营照片,也只是羡慕一下而已,很少真有人愿意掏钱尝鲜。所以现在再提起这款车型,大部分人只剩下一句:“有机会见见实物就行。”
马自达CX-90则让我想起大学时代室友,他就是马粉,每次聊到驾驶乐趣必提马自达。当听说CX-90可能引入中国市场时,他专门研究了一番海外参数——纵置六缸发动机、中大型SUV定位,还有四驱系统。本以为能圆梦旗舰,但现实很骨感:即使国产降价,也基本不会低于20万,而这个级别自主品牌和德系竞品已经堆满智能配置和舒适性功能。“情怀归情怀,要是真花30多万能买台全能大七座,那谁还选它?”他摇头笑着调侃道。
长城琥爵当初注册商标的时候,有魏牌铁粉猜测这是蓝山之上的旗舰六座SUV,会不会跟理想L9硬碰硬?结果琥爵二字成了谜语,没有任何官宣或谍照流出,只剩魏牌蓝山孤军奋战。今年以来,无论高山还是摩卡新能源,全线表现平平。不止一次听销售私底下抱怨,现在展厅流量锐减,好多人直接奔隔壁坦克或者哈弗去了。据他们讲,高端路线走到如果没有爆款支撑,很容易陷入新品发布遥遥无期的怪圈,“琥爵估计悬咯”。
吉祥AIR属于典型跨界造车案例。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当时航空公司突然宣布要做智慧出行领域的新物种,还整出了个口号:“空中坐吉祥,地面开吉祥。”微博官宣那阵子确实吸引不少猎奇目光,包括我自己也好奇飞机企业怎么搞汽车。不过从2024年1月之后,再没任何官方动态更新,就连社交账号也是去年夏天停更。一些关心的人在贴吧发帖追问进度,无果收场。“噱头归噱头,要真落地太难”,身边朋友这样评价道。
盘点下来,这几款未上市就陷入沉寂的新车型,其实背后折射的是行业变化太快、新能源竞争压力巨大,以及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有时候不是产品本身差,而是在错误节点遇到了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例如合资品牌缓慢转型导致定价尴尬,自主创新却又缺乏持续资源投入,小众跨界项目往往只能昙花一现。在我们日常用车生活里,不止一次碰到类似困惑:明明期待某款新品许久,到最后却不了了之,只留下论坛里的遗憾帖子,以及那些等不到答案的问题贴挂在那里。
每次洗完爱车,看着停车场越来越多陌生LOGO,总忍不住回忆以前一起追热门新车型的小伙伴们——如今他们有的早已换成最新潮流,有的继续守着自己的信仰,还有一些,则像这些未上市的新车型一样,被时代悄悄抛在脑后。如果你手里攒着购置预算,却迟迟等不到心仪目标出现,你会选择继续等待吗?还是随波逐流先把手头问题解决掉?生活节奏催促我们做决定,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坚持与妥协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