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上海工厂到如今“去中国化”,特斯拉究竟经历了什么?

最近!从上海工厂到如今“去中国化”,特斯拉究竟经历了什么?-有驾

最近,特斯拉通知供应商,向美国工厂供货时,尽量替换掉中国制造的零部件,打算在未来一两年内,让在美生产的特斯拉车辆里,完全没有中国制造的零件。

这次变动确实挺突然的。熟悉特斯拉的人都知道,之前在上海获益不少,现在突然转向“去中国化”,其中到底藏着啥玄机呢?

要把这事讲清楚,也得追溯到几年前上海临港那块空地开始说起。

最近!从上海工厂到如今“去中国化”,特斯拉究竟经历了什么?-有驾

在2018年,中国宣布放开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外资股比限制,允许外资公司在这个领域单独投资建厂。

那会儿,2018年,中国放开了对新能源车外资股比的限制,让外资公司能自己投资建厂。紧接着,马斯克就和上海市政府签了个协议,准备在临港打造一座全新的超级工厂。到2019年1月,这个工厂正式动工,变成了第一家凭借新政策拿到100%外资独资造车资格的外企车厂。回头看看,那时全球那些专注新能源的车企,好像除了特斯拉,其它的外资车企还都在试试水。这政策吧,感觉就像是专门为特斯拉量身定做的一样。

对特斯拉来说,这一步可真是趁着关键关头抛来的救援绳子。

最近!从上海工厂到如今“去中国化”,特斯拉究竟经历了什么?-有驾

那阵子,特斯拉刚把美国本土的Model3生产线搞定,可你得知道,美国的产业工人差不多都断档了,量产的难度简直堪比登天。产能受限,成本又高,这让特斯拉的资金压力直线上升。而且,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就在咱们这边的中国,要是继续靠美国工厂出口到中国,成本不仅高,还得交不少关税,前途那叫一个令人揪心。

就在这会儿,上海推出了一连串优惠政策,当时想想,今天来看,那可是相当难得的好事。

我们先谈谈那块土地,特斯拉是唯一竞标者,用了大概9.73亿元人民币,成功拿下了86万平方米、50年使用期限的工业用地,价格还算挺实惠的。当然,合同里也明确规定只能用来生产电动车。

税收这块儿也是挺给力的,上海在2019到2023年期间,企业所得税优惠到了15%,比平时25%的标准少了整整10个百分点。

那个还真挺给力的,2019年3月,特斯拉跟中国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行、浦发等几家银行牵头,整整凑了35亿元人民币的银团贷款,折合大概5.21亿美元,专门用来建厂的。

当年年底,特斯拉又和几家中资银行达成了一笔100亿元人民币、为期五年的新贷款,打算用一部分资金进行展期之前的短期贷款,剩余的资金继续投入上海工厂。

算下来,围绕上海工厂,特斯拉在中国银行体系里搞到大概16亿美元左右的综合融资,还算挺划算的利率,在那会儿对它减轻资金压力可是挺重要的。

其实呢,我们这边也算是跟着玩点“赌”啦。

其实呢,我们就是想着赌一下特斯拉,看看能不能带动整个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提升,盼望这家公司能成为全球新能源车的旗帜,把中国的电池、零配件、整车一块推向国际市场。

最近!从上海工厂到如今“去中国化”,特斯拉究竟经历了什么?-有驾

接下来的几年里,你也都清楚最后的结局了。

上海工厂把特斯拉变成了世界领先的新能源车制造基地。

工厂一投产,特斯拉也跟着加快了在地化的步伐。

一开始,大部分零件都靠从美国进口,后来逐步转向中国供应商。到了2024、2025年,根据公开披露的数据,上海工厂的零部件本地化率已经差不多达到95%,而刚建成的时候还只有30%。

在中国签约的一级供应商已经超过了400家,里面有60多家已经加入特斯拉全球采购体系,开始为全球工厂供货。

到2024年,上海工厂每年交付的车辆超过90万辆,占了特斯拉全球交付总量的一半左右,还顺带搞出了第三百万辆整车和第一百万辆出口车。

这几年里,上海工厂帮特斯拉搞定了几件特别关键的变革。

一是把制造成本压得更低。这得益于中国的供应链支持、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效率,让特斯拉在全球市场上有底气拼价格战。

第二点是扩大生产能力。如果只靠美国那一条线,想支撑后续全球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辆的交付量,实在难以办到。

等到成本和产能都稳住了,特斯拉才算是赢得了资本市场的真正关注。

虽然上海工厂不是特斯拉首次实现量产,但它标志着特斯拉从以前靠讲故事来支撑估值,转变为拥有真实产能和利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国提供政策支持、市场空间和供应链保障,而特斯拉则带来了技术创新、品牌影响力以及产业链的提升。

要是故事就停在这里,大家肯定觉得这是一段很典型的相互成就的好故事。

其实让剧情出现转折的地方,真不是在上海,而是在华盛顿。

美国的政策调整了,特斯拉也得跟着重新安排剧情了。

最近!从上海工厂到如今“去中国化”,特斯拉究竟经历了什么?-有驾

2022 年之后,美国推出了《通胀削减法案》,对买电动车的消费者提供最高 7500 美元的税收抵免,但条件也变得越来越苛刻。其中有两条特别针对中国。

从2024年起,只要电池里任何一个零部件是由“外国关注实体”制造或组装的,这辆车就不能拿到补贴。

从2025年起,要是电池中的重要矿产,比如锂、镍、钴啥的,被这些实体控制着进行开采、加工或回收,那就别想拿到补贴。

在美国的官方文件里,跟中国有关的公司基本都算是主要盯上的对象。

这就是说,美国方面对中国相关的企业格外关注,可能意味着在贸易、投资或者政治层面上,这些公司被列入了重点观察或限制名单,影响到它们的国际合作和发展前景。

就是说,你要在美国卖车,要想让用户拿到那7500美元补贴,必须在电池和核心零件上,把中国的关系弄得干干净净,尽量避免牵扯到中国。

这会儿,关税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最近!从上海工厂到如今“去中国化”,特斯拉究竟经历了什么?-有驾

特朗普新一轮的关税方案中,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汽车零部件都调高关税,有人做过测算。如果特斯拉还大量依赖从中国和墨西哥进口零部件的话,每辆车的成本可能会多出几千美元,直接打压利润或者不得不提高售价。

在这种情况下,特斯拉实际上已经走到一个不得不抉择的十字路口了。

你在美国市场,是得要补贴,还是得依靠中国供应链?这两样你得选一,不能两头都要。

要想补贴,得按美国的规矩来,想办法把中国的元素洗掉。要坚持现有的供应链,就得做好在美国少卖车,或者用更贵的价格来应对。

其实,特斯拉早就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摆出来了。

其实,就是那“去中国化”的事儿啦。

最近华尔街日报和路透社爆料,特斯拉通知供应商,在为美国工厂供货时,要尽量少用中国制造的零件。有些零部件已经换成其他国家产的,计划一到两年内搞定全部切换。

这里面有几个细节,挺值得留意的。

这次变动主要针对的是在美国制造、在美国销售的车辆。重点放在那些可能影响补贴资格的零件,特别是电池啥的。很多替代渠道,未必是真的远离中国供应商,反倒是通过墨西哥、东南亚这些地方的工厂,以“非中国制造”的标签进到美国市场。

就是说,特斯拉把中国元素从中国市场“拿走”,反倒让美国工厂的生产更带点中国味儿了。

在国内,特斯拉依旧在不断投入更多资源。

上海的工厂本地化水平大概还在95%左右,本地一级供应商也超过了400家。到2024年,特斯拉又宣布要在上海建个新的储能Megapack工厂,这可是它在美国之外的第一个大型储能项目呢。

一方面,美国的工厂在拼命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推进“去中国化”,另一方面,中国的工厂则一直在不断加强本土化程度,朝“深入中国化”方向努力。

所以,要只是看媒体的标题,挺容易误会成特斯拉要“和中国割席”。

其实,这家是个跨国企业,在卷入地缘争斗时,采取的就是一种分而治之的策略。

在美国这边,它只得配合美国的政策,把那些重要的零部件搬到北美去。

在中国,这家企业依然离不开中国这个生产基地和供应链核心,甚至还在不断推进新的项目扩展。

未来的情形还真不好说,特斯拉能不能一直保持这种“左右逢源”的局面,也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过去十几年,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套路其实挺直白的。哪里成本便宜、效率又高,就把工厂搞到哪,到头来把产品输送给全世界。上海工厂,也算是这种思路的产物吧。

不过,美国一改以往的做法,开始设立各种限制和规定,约束也越来越多了。

不光是特斯拉,通用也被爆料说,要求几千家供应商在2027年前把中国制造的零件从供应链里搬出去,换成其他地方的货源。

这个事儿,其实暗示着各大企业可能在考虑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想着要多元化供应链,降低风险。

从上海工厂到“去中国化”的转变,实际上核心的变动在于产业链运转的规则发生了实质性的调整。

以前,全球供应链是一条整体统一的路线,大家都围绕着效率和成本来布局,可是如今,形势变了,全球市场被划分成几个大区,每个区域都得建立一套政治安全保障的供应链体系。

以后这种割裂的事情可能会越来越常见。前阵子的安世半导体,现在的特斯拉,像这么的事儿,明天可能还会有类似的故事出现。

只要你搞明白这家公司,从上海一路走到中国本土化的整个过程,就能提前抓住未来十年全球产业链重组的节奏和趋势,大致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我的封神名场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