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越来越多的插混车主,都后悔没买纯电,开了3万公里插混后,我悟了,真相太现实
2025年7月,乘联会公布的零售数据显示,纯电销量为46.2万台,同比增长24%,而插混销量为31.4万台,增速仅12%。看到这组数字就知道,消费者的偏好正在向纯电倾斜,而且趋势还在加速。
我在2022年8月提车,到今天行驶里程刚好30012公里。官方宣称纯电续航55公里,可城市夏天开空调28度,实测只有38公里左右;若温度降到零下5度,表现直接跌到28公里。所以三年下来,我累计充电612次,平均两天一次,跑高速用油累计1120升。算账很直接:家用充电每度0.38元,共耗电2214度花了842元;95号油均价8.1元,共花9072元;再加上两次保养1180元,总成本11094元,折合每公里0.37元。对比朋友的比亚迪海狮07纯电,行驶里程相近,总成本0.21元,差距一目了然。
值得注意的是,插混车型的充电功率普遍被锁在40千瓦以内。我在京港澳高速琉璃河服务区测试过,SOC从20%到80%花了42分钟;同唱一台800V平台的小米SU7,从10%到70%只用了17分钟。两相一对比,插混的便利性优势被快充技术彻底抹平。
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主流车企已经拼尽全力了,也可以说彻底豁出去了!今年上半年(2025年1-6月),广汽埃安的AION Y Plus以12.3万台成为纯电冠军,而吉利银河L6的插混销量只有4.7万台。价格已经可以和合资A级油车一较高下了,可销量差距仍在扩大,不排除插混被边缘化的可能性。
比如在2025年5月,理想L6交付11873台,还不及蔚来ET5一款车型的14302台销量高。行业热评区里有观点认为“纯电混电省钱是伪命题”,点赞10次;数据摆在这儿,确实很难反驳。郑州一位车友留言,家里有固定车位,每晚慢充三毛多一度电,两个月才用掉三分之一的油,这条评论获得2次点赞,说明低频用油场景对插混并不友好。
东北车主的担忧同样真实。2025年1月,哈尔滨最低气温曾降到-26℃,我那台插混早晨解锁时电量掉了12%,对照纯电小鹏G9同日掉电仅6%。有观点认为“零下二十度啥电池都不行”,点赞8次。从个人经验来看,低温确实削弱续航,但纯电车辆预热策略更激进,整体掉电仍然更可控。
那么,长途需求如何呢?我去年春节往返长沙,全程1420公里,中间加油一次耗时9分钟;同行的极氪001充电2次,总耗时46分钟。时间差异不到半小时,却换来日常用车成本的大幅下降,这笔账并不难算。行业里普遍承认,一年跑长途超过6000公里的用户占比不足7%,大多数车主为极少数场景牺牲了全年体验。
看到比亚迪5月份官宣全系进入5C快充时代,就知道插混的优势窗口正在被进一步压缩。与此同时,蔚来即将在9月发布第四代换电站,号称单舱存电2000度,换电只需2分半。补能效率飙升后,可油可电的叙事逻辑正在动摇。
值得一提的是,插混依旧有存在价值。对西北大环线、川藏318等极端路况而言,油箱就是安全感。根据中国公路学会2025年6月调查,重度自驾人群年均行驶里程达到48230公里,其中70%选择插混或增程车型。这部分用户仍旧是插混最后的护城河。
综合动力成本、补能效率和技术路径三个维度拆解后,我的结论很务实:如果家里能装桩,且一年跑高速少于,直接选纯电更划算;若无充电条件或经常跨省长途,插混仍是兜底方案。从个人经验来看,真正的续航焦虑更多来自心理,而不是公里数本身。
已经跑了3万公里的我,确实后悔当初每一步到位上纯电,但也感谢这段插混经历,让我看清了技术迭代的速度。下一辆车,我会优先考虑续航650公里以上、支持≥800V平台、20分钟充满80%的纯电轿车。
对于插混还是纯电,您有什么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