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朋友圈看了一条新闻,点进去一看,居然是小鹏汽车的校招宣讲。地点是华南理工的大礼堂,座无虚席,但旁边还是会有人挤到耳边说:哎呀,这事靠谱吗?应届毕业生百万年薪,不会是炒作吧?我也心里犹豫了一下,但是真正了解这个案例后,觉得背后暗藏的行业变化挺有意思。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说呢,小鹏这次的校招让行业都震了一下。估算一下,单在广州的校园范围内,来听讲的人大概2000左右,参加面试的能到百余人,样本少,但从现场反馈看,确实有人愿意赌一把,干看着那些光鲜亮丽的待遇,谁都很心动。
我帮朋友问了他,他是做自动驾驶算法的,说:你们知道吗?我刚问了师兄,了解了一下行情。懂点AI、自然语言处理的毕业生起薪都在15万左右,但这几年涨得厉害。只要能跑得快、技术过硬的,年薪早就冲到30万,甚至有人开出了40万的报价。一比之下,小鹏给的百万,肯定是走人才罕见,能者多得的套路。
我自己越想越觉得,这跟过去传统车企动辄30万起薪不同,AI和软件逐渐变成了硬标准。你要想拿那百万,不是说只会写代码,要懂神经网络、深度学,最好还会点硬件架构,就像准备一份硬核的菜单,里面要啥有啥。想一想,汽车什么时候变成了移动的AI终端?别的不说,车内那块下一代大脑,已经摆脱了机械的简单控制,真正做到了会学会想。
但我又想到一句,做AI人才,压根就像养大腱子那样,细节都得打磨好。这车用的算法不只是代码写得溜,还得稳,得抗干扰。一个自动驾驶系统,比如要车在高速公路跑上50万公里,从技术面看,不光简单模仿,还要能应付突发状况——比如突然出现的障碍物。这就跟你开车在高速路上,gogogo,那车的心脏就得一天到晚地打磨,确保不过热不过载。
这我又想到一件事。有人问我,研发投入那么大,怎么保证不亏?这里面其实有点像开饭馆:你买材料、招人、做菜,前期都得很花钱。你要是一份大的投入,不一定马上能收回来。再者,供应链也是个关键点。你用的零件、芯片、传感器,质量稳定很重要。去年我见过一个朋友的车,他说整套传感器用了三圈,连续调了半年,简单讲,就是把原材料调到最合适的状态——这过程像磨刀,磨得越细,刃越锋利,但也够呛。
对比两辆同价车:一辆传统燃油SUV,后期维护简单,零件磨损快但换起来容易;另一辆纯电AI车,固然智能,充电便捷,但零件复杂,维修难度也高。我猜,供应链的深度,就像衣服的剪裁,要贴身、合理,否则就会撕裂。目前我觉得,某些供应商集中在几个大厂手里,像是把棋子都安排到手里,既保护了自己,也封死了竞争对手。
说到这我想起一件事。去年看过一个小报告,讲到某高校毕业生自动驾驶岗位的平均工资大概在25万到35万之间,少部分一线大厂还能刷到40万,但大部分是在这个区间漂着。这个行业,真的是春节红包越发丰厚的趋势——以前觉得技术人员只要能力好,养得起家,现在看来,更像是在争行业门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是某自主品牌的研发资料,上面画了个技术雷达,环节细节满满。忽然发现,技术堆得很像玩钢丝绳搭建塔楼,少一根就可能崩。你看,汽车不是简单的机车,它变成了个行走的软硬件集成大厂。每次新技术上传,都会带来一轮补差价。也有疑问,比如:伪创新是不是也藏在里面?开发出一套能用得久、技术门槛高的东西,是不是现在唯一的王道?我觉得未必吧,也许某个不中用的新技术,随时有可能变成未来的死角。
另外一个细节,光靠技术还不够,还要看用户的接受度。这倒让我想起一个朋友,他虽然是汽车设计师,但开始关注智能驾驶后,发现很多传统工艺都变成演示品。有人喜欢光滑的界面,有人则觉得这样会降低驾驶体验。他一句话让我沉思:未来不光是我能做出来,还得用户愿意用。
但我还没明确回答自己:像小鹏这种大手笔,是不是只是在输血养技术?他们顶着巨大压力,想在未来的赛场上占据优势。而资本、供应链、研发,堆在一起,就是个巨大的黑洞,不知道投进去到底能不能回本,还是说,他们早就心里有数——其实我觉得,行业别太天真,资金的洒出来像喷泉,水流其实早被吸干了。
说到这里我又忍不住想小细节。去年某车厂的技术负责人对我说,压力其实很大,每次补充技术,都像在打堡垒。你可以想象,工厂里的工程师像是在用拼图拼一幅未来图。等你拼完,它就有可能变成别人的复制品。(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场人才大战会变得可怕吗?我觉得会。技术不断迭代,考验的不只是能力,更是耐心和学力。有人说,搞技术像长跑,要不然早崩溃。我猜,真正的核心还不是你掌握了谁的技术,而是你是不是能跟上这个节奏。
总结一句,行业的变革就像在跑车上调校引擎,油门一踩,动力全开,但刹车和转向都不可忽视。你问我,未来的汽车到底会是什么样?我只能说——它会变成一个会学的伙伴。而我们呢,也许都在赶路的途中,抓着那一抹细节——车灯里映出的影子,是否也暗藏未来的密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