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在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超越特斯拉,从来不是一场 “爆冷”,而是其全球化战略稳扎稳打的必然结果。2025 年 7 月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把这种 “必然” 摆得很清楚:比亚迪以 13503 辆的新车注册量、1.2% 的市场份额,超过了特斯拉的 8837 辆和 0.8%。有意思的是,这种领先并非突然冒头 —— 早在今年 4 月,比亚迪就已首次在欧洲月度销量上超过特斯拉,如今的优势更像是持续打磨后的 “惯性延续”。本质上,这是比亚迪用两年时间搭渠道、磨产品,最终兑现的全球化成果,更标志着中国新能源车企从 “跟着特斯拉跑”,到在核心市场 “领着跑” 的关键转折。
从具体数据看,比亚迪和特斯拉的表现几乎是 “反向操作”,而且这种反差在欧洲市场里格外显眼 —— 要知道,同期欧洲本土品牌如大众、宝马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增速普遍低于 10%,比亚迪和特斯拉的动静就显得更突出了。特斯拉 7 月在欧洲的注册量同比降了 40.2%,相当于去年同期每卖 10 辆,今年就少了 4 辆,市场份额也从 1.4% 缩到 0.8%,妥妥的 “销量、份额双缩水”;而比亚迪同期注册量直接飙到去年的 3 倍多(同比 225%),不光数量上压过特斯拉,增长势头更是断层领先。尤其关键的是 “稳”——4 月首次超车后,比亚迪没出现 “卖完一款车就歇菜” 的情况,反而越跑越快,这说明它不是靠短期冲量,而是真在欧洲市场扎下了根。
之所以能持续拉开差距,除了渠道发力,更离不开产品对欧洲市场的精准适配。刚进欧洲乘用车市场时,比亚迪的 “家底” 薄得可怜:只有 3 家门店,连伦敦、巴黎这些核心城市的边都摸不到。但短短两年,它把门店开到了 400 家,覆盖了米兰、法兰克福等汽车消费重镇,成了中国品牌里在欧洲布局最广、长得最快的新能源企业。而产品端的调整更戳中了欧洲消费者 —— 比如主推的 ATTO 3 车型,不仅针对欧洲多山路的路况优化了续航调校,还用上了符合当地环保标准的内饰材质,甚至车机系统里加了欧洲用户常用的导航、音乐软件,当地汽车媒体评价它 “没拿‘中国款’直接卖,是真花了心思适配”。渠道铺到家门口,产品又合胃口,销量自然往上走:最早在德国,比亚迪月销量还不足百台,如今在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些传统汽车强国,多个国家单月销量能破 3000 辆,规模翻了几十倍。对消费者来说,能轻易看到门店、摸到实车,再加上车型用着顺手,选择意愿自然就上来了,这正是 “渠道 + 产品” 双发力的结果。
欧洲市场的突破,只是比亚迪全球化布局的一个缩影。2025 年 1-7 月,比亚迪海外乘用车及皮卡累计销量已超过 55 万辆,直接超越 2024 年全年总和,这样的增速在全球车企中并不多见。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进入 116 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从欧洲发达国家到东南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再到南美巴西的多元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它不只是简单 “卖车”,而是在海外市场 “建根基”:2025 年 5 月,比亚迪欧洲总部正式落户匈牙利,成为深耕欧洲市场的新支点;7 月,巴西工厂迎来首辆本地化生产新能源汽车下线,进一步提升了南美市场的交付能力;同月,泰国市场还完成了第 9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交付。这种 “本地化生产 + 本地化服务” 的模式,让比亚迪从最初的 “走出去”,逐步实现了 “跑得快、站得稳” 的全球化进阶。
当比亚迪在欧洲这个 “汽车发源地” 跑赢特斯拉,这事儿的意义远不止一家企业的胜利 —— 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新能源车企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整体跃迁。过去,全球新能源市场基本是特斯拉 “一家独大”,中国车企多是 “跟着学、跟着卖”;如今,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能在欧洲这样对汽车标准、品牌认知都很挑剔的市场超越特斯拉,足以说明中国车企的技术创新、产品适配能力,还有全球化运营水平,都摸到了 “领跑级” 的门槛。随着全球新能源市场越跑越快,这条赛道已经成了车企竞争的 “生死场”。对未来而言,比亚迪要做的不只是守住欧洲的优势,更得靠技术创新把产品打磨得更贴合全球市场,让 “绿色出行” 不只是口号 —— 就像它提的 “为地球降温 1℃”,背后得是一款款适配不同市场的车型、一个个扎根海外的生产基地,这样才能真正站稳 “领跑” 的位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