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当消费者习惯性等待车企月度促销时,一则不同寻常的消息在汽车圈投下重磅:比亚迪悄然终结实施多年的“一口价”政策。尽管官方尚未发布正式声明,但北京、广州、郑州等多地经销商已向正观新闻记者证实:“现车价格谈判窗口期即将关闭,7月起具体政策将迎来重大调整。”这场由行业龙头掀起的定价机制变革,正被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恶性竞争泥潭的关键转折点。
价格战泥潭:全产业链承压的恶性循环
回溯这场内卷风暴的起点,2024年初特斯拉率先挥舞降价大旗,随后引发的连锁反应彻底改写行业规则。某造车新势力高管向记者算过一笔账:“当动力电池成本占整车40%时,每降1万元售价,就要吃掉至少3个点的毛利率。”这种以牺牲利润换市场的策略,很快演变为全行业的囚徒困境:主机厂压榨供应商,上游原材料企业被迫让利,连充电桩运营商都陷入低价安装的恶性竞争。
政策组合拳:60天账期重塑产业生态
转机出现在5月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16家主流车企发布《反内卷倡议书》,直指行业“七宗罪”:过度依赖价格战、挤压供应链利润、忽视技术研发、透支品牌价值、扰乱市场秩序、恶化就业环境、阻碍产业升级。这份倡议迅速获得工信部背书,监管层同步亮剑——6月1日修订实施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确规定,机关单位及大型企业工程款支付周期不得超过60天,较此前压缩近半。
政策效应立竿见影。东风、一汽、长安等国企率先调整财务制度,小米、赛力斯等新势力跟进,比亚迪更成为首家公开响应“60天账期革命”的民营车企。郑州比亚迪4S店销售主管透露:“现在供应商结算周期已缩短三分之一,这让我们有底气调整定价策略。”
破局进行时: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市场反应印证着变革的必要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6月新能源汽车库存预警指数环比下降8.7%,这是18个月来首次出现库存周转加速。某tier1电池厂商CTO向记者感慨:“过去为保住订单,我们被迫陪跑主机厂降价,现在终于能把资金投入固态电池研发了。”
比亚迪的定价策略调整恰似多米诺骨牌的首张。行业分析师指出,当龙头企业开始摒弃“以价换量”的简单逻辑,整个产业链将迎来三重转变:供应链金融成本下降、技术研发投入占比提升、终端服务品质升级。在郑州某比亚迪门店,销售顾问正向咨询者强调:“现在订车不仅能锁定原价,还能享受免费充电桩安装服务,这是过去降价促销时从未有过的待遇。”
站在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比亚迪的“价格政策调整”绝非孤立事件。当政策端、企业端、供应链形成破局合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野蛮生长的青春期,迈向注重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成熟期。这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或许将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标志性样本。(图片来自网络 侵权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