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乘联会的数据,9月中国品牌销量最火的车出炉,新能源的脸面真是刷得亮啊。一上榜,五菱宏光MINIEV就凭51743辆的成绩稳稳占据头把交椅。说句真心话,五菱这种低成本入门经典,跟新能源结合,成了街坊巷尾的买菜神车,我见不少上了年纪的阿姨,掏钱买它不是为了啥长途,用着省油、开着方便,邻居见了还羡慕。
紧接着就是吉利星愿,43080辆。这个车型我之前在吉利的研发站里碰碰运气,听研发同事说,这车的调校其实花了不少心思,尤其是电池包的冷却系统,比起以前那些一味追求续航的车型,星愿突然把耐用和成本控制放到第一位。有人说这就是典型的别只盯着技术参数,实操才是真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星愿的电池成本大概占整车成本的30%上下,京外某家供应商紧盯这块,谈判频繁,成本浮动让项目组常常焦头烂额。
第三名秦PLUS新能源,39132辆。得承认,秦PLUS领跑这么久,和它的性价比、智能化水平脱不开关系。记得去年底,我和一位同行聊天,一个做电池的朋友说了一句有点刺耳的话:这车不怕销量,只怕供应不稳,其实就是透露了研发里经常碰到的电池供应短缺问题——某些稀有金属像镍、钴,今年行情涨了一波,车企还能坚持把价格压下去,简直像极了供应链的拔河比赛。不过刚才说让供应紧张影响销量,又不太准确,实际可能是因为北方部分地区政策补贴变动了影响了用户选车决策。
值得一提的是,榜单里只有三款燃油车:日产轩逸(33323辆)、速腾(24622辆)、朗逸(22310辆)。这一点让我有点意外,轩逸虽说老款传统燃油车,却依然有死忠用户。一个修理工朋友跟我说,这个车保养便宜,零件易拿,耐操,二手车价还能撑着,但我自己琢磨,轩逸能保持销量,很大程度是经销商渠道铺得足,而且消费者心理已不单纯是性能,更多还在意养车成本。
和轩逸相比,速腾和朗逸销量都差了点。直营店的销售人员曾和我吐槽,速腾这车,开起来边边角角感觉亲切,但跟那些新潮的新能源车比,档次和科技感差好多,年轻人不买账。朗逸则是典型的家用车,更多是稳健派用户倒贴的那种,销量稳定但增长有限。
让我忍不住想问,未来燃油车还会有多大空间?这三车都靠什么筋骨挺着?消费者想要的是更环保还是更省心?又变动频繁,每公里养车成本粗心算差不多7毛钱上下,那个数字还能继续降低吗?
顺便说说海豹06新能源、秦L、海鸥和长安Lumin这几位表现稳健的新能源选手。它们销量都在2万以上,海豹06新能源27459辆,秦L的27382辆紧随其后,我曾去过海豹项目的工厂,看到研发流程就像做一盘大杂烩,电池、电机再到车身轻量化,每个小组的信息反馈都超快,像是在快节奏收音机里调音。项目组的彼此博弈其实不亚于供应商谈判,只是大家都很明白,谁插队了,整个项目都要跟着受罪。
说实话,新能源车型包揽前十七席里的七席,看着挺乐观。但我前面有点绝对,就我自己判断得收回来:销量数字背后,是补贴政策、供应链和用户心理复杂交织的结果。单纯看数据忽略了这些细节,有点儿像盲人摸象。倒是让我挺好奇,像五菱MINIEV这种小打小闹依然走俏,是不是意味着消费者对高端新能源暂时还没那么买账?
哦对了,这里必须提一句,我遇到的一个朋友,他家大儿子一直念叨着一款大牌的电动SUV,说那配置那个科技含量,那体验,跟咱们的小电动车根本没法比,却被父母按住说,你别光看炫酷,养不起,电池换一次得好几万。生活里,理想和现实往往就是这么拉扯的。
供应链和研发体感上有点像做饭,一锅好饭得有新鲜的米、合理的火候、合适的佐料,还得厨师有经验。研发团队里各职能之间的博弈就像炒锅里的翻炒动作,供应商的质量和交付时间就是食材新鲜度,少了任一条,整锅饭不好吃。中国新能源车企这锅饭,跑了这么多年,配方渐渐清晰了,但味道会不会真的持续深入人心,还有待时间考验。
最后想跟你聊聊一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在市面上卖得最多的几款新能源车充电口设计差异挺大,有的设计得很友好,插拔顺手,有的却让用户吐槽充电时容易松动甚至漏电,厂家研发时到底怎么考虑用户体验和供应商工艺的平衡?这层关系是不是跟电池供应相比,同样重要?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