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按键回归呼声高涨,安全性真是主因?

不知您是否有过这样的驾驶经历:在高速行驶时,想要稍微调高一点空调温度,或是打开座椅加热,视线却不得不离开前方路面,手指在光滑的触摸屏上滑动、点击、寻找那个小小的虚拟图标?那一瞬间的分心,或许就埋藏着安全隐患。这正是当下众多汽车厂商集体反思,并开始让熟悉的物理按键逐步回归的重要原因之一。这股设计思潮的转变,并非简单的“复古”或“返祖”,而是基于深刻的安全考量和用户体验优化,标志着汽车人机交互走向更理性、更成熟的阶段。

物理按键回归呼声高涨,安全性真是主因?-有驾

行业共识:触摸屏并非万能,物理按键价值重现

近年来,汽车内饰设计曾一度陷入“屏幕竞赛”的狂热。超大的中控屏、贯穿式的联屏,将无数功能集成其中,营造出强烈的科技感。然而,作为行业先行者的特斯拉等品牌的全触控路线,在普及过程中也引发了广泛的用户反馈。主流汽车制造商们通过深入的用户调研和实际测试,逐渐达成了共识:在某些关键驾驶场景下,过度依赖触摸屏存在显著弊端。

物理按键回归呼声高涨,安全性真是主因?-有驾

正如现代汽车北美设计副总裁所坦诚:“我们不想完全依赖触摸屏,因为这可能会导致用户在驾驶过程中分心。”现代汽车发现,用户在紧急情况下若无法快速找到并控制所需功能,极易产生焦虑甚至愤怒。这种来自用户的真实声音,促使现代在即将推出的Ioniq 6电动汽车上为关键功能配备了物理按钮中控台。

无独有偶,大众汽车的经历更具说服力。此前因在高尔夫Mk8和ID.3等车型上大幅减少物理按键,引发了用户的广泛不满和投诉。大众首席执行官Thomas Schäfer也不得不承认,过度强调触摸屏的策略对品牌“造成了很大损害”。痛定思痛,大众迅速调整方向。其设计总监Andreas Mindt明确表示,从2026年量产的ID.2all开始,大众旗下所有新车型都将重新引入物理按键,专门用于控制最重要的车内功能。ID.2all概念车就在屏幕下方设置了五个物理按键,分别控制音量、左右座椅加热、风扇以及危险警示灯。Mindt强调:方向盘上的按键也将回归物理设计,因为实体按键“有反馈,真实可感”,消费者非常认可,“车就是车,不是手机”。

物理按键回归呼声高涨,安全性真是主因?-有驾

这股回归实体控制的浪潮席卷了全球汽车业:保时捷在2024款卡宴中恢复了物理按键和旋钮;宝马在iDrive 8系统中引入触摸板以减少对主触摸屏的依赖;通用汽车在其电动汽车中也明确保留了物理按钮。在中国市场,新晋力量小米汽车在SU7的设计上就旗帜鲜明。雷军在产品发布会上强调“不能学习特斯拉做全触控”,并在中控区域精心设置了空调温度、风量、电动尾翼、空气悬挂及一键启动等多个物理按键。更巧妙的是,SU7还支持磁吸外接实体按键,为大屏提供了灵活且直观的功能扩展方案。

安全为先:物理按键的“盲操”优势与科学验证

物理按键回归呼声高涨,安全性真是主因?-有驾

物理按键回归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其对行车安全的显著贡献。其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无需视觉确认的“肌肉记忆”操作方式。驾驶员可以通过位置感和独特的触感进行“盲操”,视线无需离开路面,大大降低了因操作分心导致事故的风险。相比之下,触摸屏缺乏物理反馈,所有触控区域触感一致,操作时必须依赖视觉定位图标,不可避免地需要驾驶员分神注视屏幕。

瑞典知名汽车杂志《Vi Bilägare》在2022年进行的一项严谨研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佐证。研究人员选取了12辆采用不同操作方式(纯物理按键、物理+触控、纯触控)的车型进行对比测试。测试要求驾驶员在110km/h的行驶速度下,连续完成四项常见操作任务:1. 打开座椅加热,空调调高2℃,打开除霜;2. 打开收音机调到指定电台;3. 小计里程清零;4. 仪表亮度调到最暗,关闭中控屏。测试前,驾驶员有充足时间熟悉车辆系统,所有操作均为手动完成,排除了语音交互和不熟悉车辆的干扰。

物理按键回归呼声高涨,安全性真是主因?-有驾

测试结果令人印象深刻:表现最佳的竟是2005年款的沃尔沃V70,凭借全物理按键设计,仅用时10秒就完成了全部操作。而采用“大屏幕”设计的上汽名爵Marvel R则耗时最长,达到44.9秒,期间车辆行驶了1372米。即使是表现相对较好的特斯拉Model 3,也用了23.5秒,行驶了717米。综合来看,排名靠前的车型普遍具备丰富的物理按键。该研究清晰地表明:在驾驶过程中执行基础车辆控制功能时,物理按键在操作效率和安全性上确实更胜一筹。研究并非全盘否定触摸屏,而是建议将简洁明了的屏幕UI设计与必要的物理按键相结合,以获得更友好、更安全的用户体验。

行业安全标准的演进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安全测试机构之一,已宣布将在2026年实施的新测试标准中,针对过度依赖触控操作的车辆采取扣分措施。Euro NCAP战略发展总监Matthew Avery明确指出,重要功能转移到中控触控屏上,迫使驾驶员视线移开道路,“增加了因注意力分散而引发事故的风险”。新规强烈建议汽车厂商必须为转向灯、危险警示灯、雨刮器、喇叭以及紧急呼叫(eCall)等关键安全功能配备实体控制装置。这一变革将对车企设计产生重大约束力,促使他们将安全置于科技感之上。中国车企如比亚迪汉EV坚持保留实体按键、吉利星越L HI·P精心布局物理控制区等做法,也体现了对安全优先原则的认同。

物理按键回归呼声高涨,安全性真是主因?-有驾

融合共生:物理按键与触摸屏的未来图景

物理按键的回归,绝非意味着对触摸屏技术的否定或倒退。同济大学车辆工程博士、人机关系实验室负责人龚在研对此有着精辟的论述。他将车内交互控制视为一个矩阵模型:对于那些步骤单一、目标明确的功能(如调整空调温度、音量大小、开启座椅加热/通风、控制危险警示灯等),物理按键凭借其即时响应和无需视觉确认的优势,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而对于那些步骤复杂、目标开放的功能(如导航目的地搜索、呼叫特定联系人、调整多色氛围灯、设置复杂车辆参数等),大尺寸触摸屏结合优化的UI设计,或者高效的语音控制,则能提供更丰富的交互可能性和更高的效率。

龚博士描绘了未来汽车人机界面的图景:物理按键不会消失,它们将以更加简洁、集成化甚至更具艺术感的形式存在;而车载大屏则将从简单的触控操作,向更智能的交互、信息展示和个性化服务推荐进化。大众设计总监Mindt的观点也高度一致:“有些功能必须通过屏幕操作(如法规要求的倒车影像),因此屏幕尺寸仍会较大,系统内部也会提供丰富的HMI功能。但最重要的五项功能始终会保留为物理按键,这是不可改变的。”这意味着未来的主流方向将是“混搭”模式——关键的安全和舒适性操作交给直观可靠的物理按键或旋钮,信息娱乐和复杂设置则交给大屏与智能语音,两者优势互补,和谐共存。

结语:以用户为本,安全与便捷的平衡才是终极追求

汽车设计的演变,如同时尚潮流,会经历探索与回归。从盲目追求“全触控”的科技光环,到如今理性地让物理按键回归关键位置,这一转变深刻反映了汽车行业更加注重“以用户为本”和“安全至上”的核心价值观。科技的魅力在于赋能,但其应用必须精准服务于提升用户体验和保障行车安全。如同资深专家所言,最高级的东西往往是最简单、最原始且最可靠的。当您在选购下一辆爱车时,不妨多留意一下那些精心设计的物理按键——它们在您专注驾驶时提供的“盲操”便利性与那份踏实的安全感,或许正是科技真正价值的体现,也是“安全才是终极豪华”理念的最佳注脚。汽车人机交互设计的未来,正朝着更安全、更人性化、更懂得平衡之道的方向稳步前行。

---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