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卖一辆亏12万,海外份额仅占4%,国产新能源的底气在哪里?
国产新能源车看似火遍全球,但一个尴尬的现实摆在眼前:每卖出一台车,平均要亏掉12万元。
更扎心的是,放眼全球市场,中国品牌的份额只有4%。
这组数字像一盆冷水,浇得人忍不住发问:国产新能源,你的底气到底从哪儿来?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是全球工厂的代名词,而新能源汽车,被寄望成为一张新王牌。
无数企业、投资机构、地方政府纷纷押注,期待它能拉动经济、带来新增长。
这场造车运动的起点并不低。
早在2010年,政策真金白银地投入,一辆车最高补贴6万元,简直像直接发红包。
诱惑之下,行业疯狂扩张,各路玩家纷纷入局——家电厂商、手机企业、互联网巨头,谁都想来分一杯羹。
可问题是,真的有那么多人买单吗?
那时候,政策就像“奶瓶”,谁抢得多,谁长得快。
房地产靠的是卖地和低息贷款,新能源车则靠补贴和税收优惠“催肥”。
行业的投机色彩,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2016年,骗补丑闻彻底曝光。
72家车企靠拆装电池、制造空壳车来套取补贴,总金额接近百亿。
补贴成了“白给的钱”,但产品质量和技术积累,却被晾在了一边。
那一年,几乎所有车企都成了“政策玩家”,真正的造车能力,反而成了稀缺品。
热潮背后,资本杠杆不断放大风险。
有人用200亿注册资金撬动2000亿投资,还放话“用银行的钱赌未来”;有企业把研发费用包装成资本支出,账做得眼花缭乱。
对比房地产当年“明股实债”的玩法,新能源车的资本游戏,并没有更高明。
表面拼的是创新,实则更多靠运气和融资。
全民造车的盛况,像极了房地产黄金时代的“全民炒房”。
格力、美的这些家电巨头,甚至伊利这样做牛奶的企业,都跑去盖楼;新能源车也不甘示弱,手机厂、家电厂、互联网公司齐齐下场。
很多企业根本没有技术积累,只能找代工厂贴牌生产,包装一下匆匆上市。
卖得快就回笼资金,有的甚至拿造车赚来的钱,去填其他业务的坑。
行业越来越像一锅“大杂烩”,质量参差不齐,口碑高低不一。
消费者挑花了眼,经销商也越来越难。
危机并不遥远。
2025年的行业数据显示,新能源车的库存系数高达3,这意味着经销商手里的车,平均要囤4个月才能卖出去。
产能利用率只有40%,大量动力电池生产线闲置,就像餐厅备好一屋子菜,却没人来吃。
为了清库存,车企和经销商甚至搞出了“0公里二手车”的灰色产业链——新车上牌、买保险,虚构销量,拿政策返点,然后再低价处理。
这手法,简直和房企“虚假网签”如出一辙。表面热热闹闹,实则库存高企。
最让人窒息的是,每卖一辆车,平均亏损12万元。
和当年房地产“卖一套房不如卖煎饼”一样,新能源车的盈利模式,已经完全扭曲。
为了现金流,企业不得不打价格战、拼命扩产,结果研发跟不上、成本控不住。
这种“赔本赚吆喝”的生意,怎么看都像是资本在输血,而不是市场真正认可。
有人会说,新能源车不一样,它可以出口。毕竟房子只能在国内卖,车却能走向世界。
但现实很残酷: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只有4%。
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772万辆,中国自己就消化了527万辆,占比超过六成。
海外市场呢?
中国品牌只卖出31万辆,占比不到13%。
这说明,国产新能源车在海外几乎没什么存在感,主要还是“自己造、自己买”,出口远未成气候。
想象一下,一家餐厅的菜全是自己人吃掉的,外面的客人根本不进门——这生意还能撑多久?
国产新能源车的“底气”,不能只靠政策和资本。
最核心的挑战,是怎么从“吃补贴”转向“靠技术”。
比亚迪是少数能在行业亏损潮中盈利的企业,它靠的是自研电池、电机、电控,把产业链掌握在自己手里。
10-30万元的主流市场定位,也精准切中了消费者需求。
不讲故事、不玩资本,就靠产品硬实力。就像厨师靠真本事做饭,而不是靠噱头揽客。
但转型并不容易。
政策补贴逐渐退坡,资本也开始收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很多企业还在用“先生产再找销路”的老办法,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普通消费者面对海量品牌,根本分不清谁有真技术、谁只会搞营销。
投资者也被高估值和虚假销量迷惑,忘了造车本质是制造业,最终拼的是成本、效率和现金流。
有人可能会问:都这样了,国产新能源还有未来吗?
其实机会还在。
只要行业能真正转向技术创新、精准对接市场、打开全球格局,希望依然很大。
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成本控制和规模效应。
谁把这两点做到极致,谁就能活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头部企业的成功路径,不一定适合所有新势力。
比亚迪有技术底子,特斯拉有规模效应,但那些靠资本和故事起家的企业,很可能在这轮洗牌中被淘汰。
到2030年,现在这129个品牌里,能活下来的不会超过20家。
就像马拉松,起跑时人山人海,真正能跑到终点的,寥寥无几。
政策制定者也该换换思路了。
过去地方政府热衷于批地、给优惠,催生了不少“圈地不造车”的怪象。
这种玩法,就像在沙滩上盖楼,根本经不起风浪。
未来,只有围绕产业链做生态,考核研发投入和产能利用率,才能让行业健康发展。
国家层面也要支持新能源车出口,通过海外建厂、突破贸易壁垒,把中国品牌的全球份额提上去。
否则,国内市场一旦饱和,出口又打不开,产能过剩的问题只会更严重。
技术封锁就像拦在门口的一把锁,全球市场充满壁垒。
国产品牌要想“门外有钥匙”,就得突破核心技术,把服务和品质做到极致。
回头看,英国工业革命靠蒸汽机打破封锁,美国芯片靠创新碾压对手。
中国新能源车也只有真正掌握电池、电控、自动驾驶这些核心技术,才能在全球走得更远。
国产新能源车的未来,不能是房地产的翻版,也不能是资本吹出来的泡沫。
它必须回归制造的本质,靠技术、靠市场,真正做到“车造得好、卖得动、赚得到钱”。
眼前的困境,恰恰是行业升级的机会。谁能抓住,谁就有底气站在世界中央。
生存的本能+创新的精神——这才是国产新能源车真正的底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