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有个事儿,属于那种你看了都不知道应该先笑还是先心疼的。
菲亚特,对,就是那个快被我们忘干净的意大利品牌,为了庆祝他们家Panda诞生45周年,整了个大活儿。他们造了一辆“全球最窄Panda”,窄到什么程度呢?50公分。
就问你怕不怕?
这已经不是车了,这是对二维空间的降维打击,是汽车界的压缩毛巾,是三体人看了都要起立鼓掌的工程学奇迹。正常车企都在卷沙发彩电大冰箱,卷算力卷智驾,菲亚特倒好,直接开窍了,不跟你们卷这些俗的,人家开始修仙了,修炼“缩骨功”。
我看到这新闻的第一反应是,李斌老师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现在看来,意大利人的精神状态也需要全球同步关注一下。
这玩意儿的诞生过程,突出一个简单粗暴,一个不讲道理。他们找了辆报废的Panda,直接从中间“咔嚓”一刀,像切蛋糕一样,把中间掏空,然后把剩下的两片车皮“啪”一下焊在一起。完事儿了。
这种操作,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精神和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气势。当所有人都想着怎么把蛋糕做大的时候,菲亚特选择直接把餐刀亮出来了,虽然砍向的是自己。最好的防守就是自爆,最好的设计就是放弃设计。
讲真,我作为一个奔四的中年人,看到这种车第一反应不是牛逼,是腰疼。你让我把胳膊伸出去开车?我怕不是开到一半,肩周炎就犯了。这根本不是设计,这是对人体工学发起的闪电战,突出一个快,狠,不留活口。驾驶员坐进去,双手还得伸出窗外操作,那个画面,充满了行为艺术的荒诞感,感觉司机不是在开车,更像是在模仿一个“机你太美”的经典动作。
这他妈也能叫开车?!
他们还特别骄傲地宣称,这车99%的零件都是原厂的。是是是,你说的都对。这就像一个人被雷劈了,你说他身上99%的细胞还是原来的,这话没毛病,但问题是他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人了,他已经悟了,已经变成雷电法王了。这辆Panda,显然也已经不是凡间的车了,它已经得道了,成仙了。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买的四驱车,我总喜欢把外壳拆了,觉得那样跑得快。结果就是第一次比赛就撞散架了。
我们必须深度思考一下,菲亚特为什么要干这种事?真的是为了庆祝生日吗?别闹了,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童话,只有KPI。这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品牌玄学”操作。
当一个品牌在主流战场上已经打不动了,技术、价格、渠道全线溃败的时候,它就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退守到“文化”和“情怀”的结界里。它不再卖产品,而是开始贩卖一种“信仰”。你看,我们虽然不行了,但我们祖上阔过,我们有历史,有品位,有你们这帮新势力永远不懂的“范儿”。这辆窄Panda,就是这个“范儿”的具象化。它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提醒那些还对菲亚特抱有幻想的信徒们:“看,我们多酷,多不羁,多有艺术感。你们买的不是车,是一种精神图腾。”
这套打法,奔驰最懂。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发动机吗?是底盘吗?都不是,是那个三叉星徽,是品牌本身。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聊什么内饰、公差,他会觉得你在亵渎神灵。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菲亚特现在就是要复刻这种“品牌玄学”。它通过打造一个完全没有实用价值,但形式感拉满的“艺术品”,来完成一场献祭,一场对品牌灵魂的招魂仪式。这玩意儿与其说是一辆车,不如说是一条奔跑的意大利火腿,又窄又长,还充满了风干的岁月感。
你不得不佩服这种工匠精神,这是对一个时代的致敬,是老炮儿最后的倔强。
但说白了,这种情怀除了在博物馆里吃灰,还有什么用呢?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是一种集体自嗨。在今天这个“要么成仙,要么成盒”的黑暗森林里,所有车企都在用价格战进行无差别火力覆盖,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乐道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大家都在拼命的时候,你搁这儿搞行为艺术,不务正业,整这些花里胡哨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菲亚特这波操作,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我这个意大利火腿的比喻,好像比他们的车还靠谱一点。
同行看了也得傻,比亚迪的工程师估计直接就哭晕过去了,我们辛辛苦苦研究DMI,你们在这儿玩对半切?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所以,这辆车存在的唯一意义是什么?是为了证明,只要你的品牌故事够玄学,车就算窄成一道闪电,也照样有人给你鼓掌。这就是品牌玄学,你服不服?你不服不行,因为这很意大利,典中典。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