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最热闹的话题,莫过于刚出炉的2025年第17周燃油车销量榜。
这份榜单就像一面照妖镜,把车市竞争的残酷现实照得明明白白——有人稳坐钓鱼台,有人暗流涌动,更有人悄然掉队。
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地聊聊这背后的门道。
先看冠军宝座,大众朗逸这周又双叒叕拿第一,5313辆的成绩单看着不惊艳,但细品就知道厉害。
这已经是它连续四周坐庄,上周虽然环比少了1192辆,但人家上个月中旬刚创下单周6505辆的纪录,这种稳定性简直堪比定海神针。
有老司机在论坛吐槽:"朗逸就像班里那个永远考前三的学霸,你既挑不出大毛病,又觉得没啥惊喜。"这话倒是实在,大众的套娃设计虽然被诟病缺乏新意,但1.5T发动机+双离合的黄金组合,配上德系车特有的扎实底盘,确实对得起"国民神车"的称号。
不过要说最扎心的还是日系车的围剿。前十榜单里日系车占了六席,凯美瑞、CR-V、轩逸这些老面孔个个都是狠角色。丰田凯美瑞以4755辆排在第三,本田CR-V紧随其后,日产轩逸虽然排名第六,但4318辆的成绩依然不容小觑。更可怕的是,这些日系车不仅数量占优,产品线覆盖还特别广——轿车有凯美瑞、轩逸,SUV有CR-V、RAV4荣放,连卡罗拉锐放这种新秀都冲进前十。有网友在车友群感慨:"现在买车就像点菜,想吃日料随便挑,想换口味还得看德系脸色。"
要说自主品牌逆袭,吉利星越L绝对是本周最佳励志故事。4652辆的成绩不仅刷新自身纪录,更成为前十里唯一的国产车。这款车最近半年可是动作不断,先是升级了三联屏智能座舱,接着又推出混动版本,现在看来效果立竿见影。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醒:"星越L能突围,主要还是吃了细分市场的红利。现在20万价位买国产大SUV的消费者,要么是科技配置控,要么是颜值党,但这两个标签都有保质期。"这话不无道理,看看后面长安CS75 PLUS、瑞虎8的表现就知道了,虽然稳居前30,但和合资车还是有明显差距。
再往下看德系SUV的反击,途观L以3739辆排在第11位,宝马3系居然挤进前30,这多少让人意外。不过仔细想想也不奇怪,现在豪华品牌都在玩降维打击,3系这种入门级轿车终端优惠能到3万,直接抢了二线豪华品牌的饭碗。反观自主品牌,除了吉利、长安还在苦苦支撑,奇瑞瑞虎8虽然月销2880辆,但和同级别的本田皓影(未进前十但数据不差)比起来,品牌溢价还是硬伤。
最让人唏嘘的是榜单后半段,哈弗H6跌到2459辆,这个曾经连续十年称霸的SUV王者,如今连帝豪L(2175辆)都压不住。有车主在论坛晒出提车作业:"现在买H6的都是刚需,要不是家里有矿谁买老平台的车?"这话虽然扎心,却道出了残酷现实——新能源车的挤压、消费升级的大势,让传统燃油车腹背受敌。就连沃尔沃XC60这种主打安全的豪华车,销量都不足2000辆,更别说皇冠陆放这种定位模糊的车型。
不过有个现象值得玩味,榜单末尾的MPV突然活跃起来。格瑞维亚卖了1674辆,赛那SIENNA更是冲到2469辆,这两款丰田系MPV的逆势增长,说明家庭用户开始用钱包投票。有二胎爸爸在车主群吐槽:"自从有了二宝,轿车SUV都嫌挤,现在满大街的MPV看着都眼馋。"这或许预示着车市下一个风口——当90后成为购车主力,空间和舒适性正在取代动力参数,成为新的购车指标。
回过头来看整个榜单,德系车的"铁三角"格局依然稳固,但大众的统治力确实在减弱。朗逸能连续四周夺冠,更多是靠终端优惠和庞大的保有量支撑。反观自主品牌,虽然星越L表现亮眼,但整体仍处于突围阶段。更值得警惕的是,日系车正在用"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蚕食市场,这种策略在存量竞争时代反而可能成为双刃剑——产品线过长导致资源分散,像锋兰达这种月销不到4000辆的车型,迟早要面临淘汰。
最近和朋友聊起车市走向,他有个观点挺有意思:"现在买车就像选基金,合资品牌是蓝筹股,自主品牌是成长股,新能源车是概念股。"仔细想想还真有道理。朗逸这种"蓝筹股"虽然增长乏力,但胜在稳定;星越L这样的"成长股"潜力无限,但波动风险大;至于那些造车新势力,就像还在烧钱的概念股,能不能熬过寒冬都是未知数。
这场燃油车销量大战给我们提了个醒:车市洗牌远比想象中快,当新能源车还在争论增程和纯电孰优孰劣时,传统燃油车内部已经杀得难分高下。不过有个问题始终绕不开——当95后逐渐成为购车主力,他们还会为情怀买单吗?毕竟在B站、小红书这些年轻人聚集的平台,讨论最多的不是朗逸的德系操控,而是问界M9的鸿蒙座舱。这场传统与变革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
各位看官老爷,您怎么看这周的销量榜?觉得自主品牌还有多久能真正翻身做主人?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