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合作再升级,将推HI PLUS模式,与车企深度融合

最近,关于华为在汽车领域又有新动作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

很多人都在关注,华为到底要怎么跟汽车厂家合作。

就在大家以为华为的合作方式无非就是那几种的时候,有消息说,华为可能很快就要推出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内部有人称之为“HI PLUS”模式。

华为合作再升级,将推HI PLUS模式,与车企深度融合-有驾

这个消息一出来,立刻引起了汽车圈和普通消费者的广泛讨论。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合作方式?

它和我们已经知道的模式有什么不同?

这背后又反映出华为在汽车业务上怎样的思考和布局呢?

要想搞清楚这个新模式,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华为目前和车企合作的几种主要方式。

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明白新模式“新”在哪里。

第一种,也是现在大家最熟悉、最成功的模式,就是“鸿蒙智行”,以前也叫“智选车”。

这种模式下,华为的参与程度非常深。

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华为不仅仅是提供技术,更是深度参与到一辆车的“诞生”和“成长”全过程。

从最开始这辆车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功能,到具体的设计,再到最核心的智能驾驶系统和智能座舱系统,华为都深度参与。

最关键的是,车造出来之后,华为还会利用自己遍布全国的门店渠道来帮助车企卖车。

我们现在在华为手机店里能看到的问界、智界等品牌的汽车,就是这种模式下的产物。

这种合作对于伙伴车企来说,效果非常显著。

华为合作再升级,将推HI PLUS模式,与车企深度融合-有驾

以合作最紧密的赛力斯为例,自从搭上华为的快车,旗下的问界系列车型销量一路高歌。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今年8月份,鸿蒙智行旗下所有车型的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了90万辆,这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赛力斯也因此扭亏为盈,成为少数几家能够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之一。

可以说,这种模式的含“华”量最高,市场认可度也最高。

第二种模式,叫做“HUAWEI INSIDE”,简称HI模式。

这种模式相比之下,华为的角色更像一个顶级的“技术供应商”。

它会向合作车企提供一整套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硬件、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

采用这种模式的汽车,车身上会有一个“HUAWEI INSIDE”的标识,以彰显其技术出身。

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华为不参与汽车的销售环节,车怎么卖,卖得好不好,主要还是靠车企自己。

之前,北汽的极狐、长安的阿维塔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但从市场表现来看,这些车型的销量并没有像鸿蒙智行的车型那样火爆,对车企财务状况的改善也比较有限。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明明用了华为的顶级技术,为什么市场反响却很一般?

第三种模式,就是最传统的零部件供应商模式。

华为合作再升级,将推HI PLUS模式,与车企深度融合-有驾

这就好比我们自己组装电脑,需要什么零件就去买什么。

华为在这个模式里,扮演的就是一个零部件销售商的角色,向各大车企提供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硬件或软件。

比如,电驱动系统、摄像头、各种雷达,或者单独的鸿蒙座舱系统、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等等。

这种合作方式非常灵活,也是汽车行业里最常见的一种供应商与车企的关系。

了解了这三种模式的利弊,我们再来看传闻中的“HI PLUS”模式,就容易理解多了。

鸿蒙智行模式虽然成功,但它要求车企在很大程度上让渡产品定义权和销售渠道,这对于一些实力雄厚、品牌历史悠久的传统大厂来说,可能不太容易接受,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品牌被弱化。

而HI模式又被证明,光有技术贴牌,如果营销和渠道跟不上,也很难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因此,“HI PLUS”模式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寻找一个中间地带。

根据目前流传的说法,这个新模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弱化了销售端的鸿蒙智行”。

具体来说,在技术开发层面,它向鸿蒙智行看齐,合作的车企可以获得华为最先进的技术支持,比如最新的“乾崑”智能驾驶系统和“鸿蒙”智能座舱。

但在销售层面,华为则会放手,不要求车辆必须进入华为的门店销售,车企可以保留并利用自己的销售网络,维护品牌的独立性。

更重要的是,“PLUS”这个词意味着还有额外的增值服务。

据说,华为虽然不直接帮忙卖车,但会提供一系列支持,比如和车企进行联合市场营销,扩大声量;派出专家团队担任顾问,为车企的门店建设和销售人员培训提供指导和帮助。

华为合作再升级,将推HI PLUS模式,与车企深度融合-有驾

这相当于“扶上马,再送一程”,既给了技术,又给了方法论。

目前被外界普遍认为是这种新模式试点合作对象的,是东风汽车旗下的高端新能源越野品牌“猛士”。

猛士的品牌形象非常硬朗、独特,主打硬派越野风格。

如果把这样的车放在主打科技、时尚感的华为门店里,确实可能存在风格不搭的问题。

而采用新模式,猛士既可以搭载上华为顶级的智能化技术来提升产品竞争力,比如其最新车型M817就配备了华为乾崑智驾ADS 4和鸿蒙座舱5,又可以保持自己独特的品牌调性和独立的销售渠道。

这对于东风和华为来说,无疑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事实上,从近期的动态也能看出,华为的汽车业务策略一直在灵活调整和进化。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HUAWEI INSIDE”这个提法在华为的宣传中正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响亮的技术品牌——负责智能驾驶的“华为乾崑”和负责智能座舱的“鸿蒙座舱”。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转变,它将华为的技术能力和具体的合作模式进行了解绑。

现在,华为不再是“你想用我的技术,就必须接受我设定的模式”,而是变成了“我这里有顶级的技术品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我们再来谈具体的合作方式和深度”。

这种开放和灵活的态度,为华为赢得了更多的朋友。

除了鸿蒙智行的几个“界”之外,长安汽车的阿维塔、深蓝,东风汽车的岚图、猛士,甚至比亚迪旗下的方程豹和国际豪华品牌奥迪,都与华为的乾崑智驾或鸿蒙座舱达成了合作。

总的来看,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越来越清晰,它不是要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要求所有合作伙伴,而是提供了一份丰富的“合作菜单”,从深度绑定的“鸿蒙智行”,到介于中间的“HI PLUS”,再到灵活的零部件供应,车企可以根据自身的定位和需求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这种不断探索和动态调整的策略,正体现了华为面对复杂汽车市场时的巨大适应性和商业智慧。

至于这种新的合作模式未来是否会更加成功,最终还是要看搭载了这些技术的新车型上市后的市场表现,时间会给我们最终的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