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行业最近有个挺吓人的数据在流传:某造车新势力去年卖了一大堆车,但亏得比卖得还多。一些财报出来之后,大家一看,不得了,这家公司单季度亏损额高达几十亿人民币,毛利率一度只有个位数,甚至有些车款直接毛利为负。很多人开始质疑,这造车新势力,是不是在“赔本赚吆喝”?再这样下去,是不是迟早要“凉凉”?
确实,乍一看这数字,真有点让人后背发凉。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不是典型的“死循环”吗?更别说,这几年新能源汽车战场竞争激烈,传统车企、新势力、外资品牌全都杀红了眼。搞研发要烧钱,搞营销要烧钱,扩产能还是烧钱。那问题就来了:这亏损到底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普遍现象,还是某些企业自己搞砸了?它到底有多危险?
咱先慢慢拆开这事儿,别急着下结论。造车新势力的账,确实一眼看过去毛毛躁躁,感觉到处都是窟窿。但其实,账是怎么亏的,比亏了多少更重要。以这个亏损几十亿的企业为例,它的核心问题,并不是卖车本身不赚钱,而是背后结构性的“烧钱”模式:研发费用占比高,销售成本居高不下,甚至还有换电体系这种独立模块的运营成本。
研发花钱多,这事儿得先说清楚。去年,这家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百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20%以上。这个比例,放在整个行业里看,算是非常高的——很多传统车企研发费用占比不过5%-8%而已。有人会问,这钱花得值吗?值不值另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不砸钱搞研发,基本没法活。新电池技术、新能源架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这些技术的攻坚战,从来都是“人有我优”的逻辑。你不投钱,用户就不会买账。
再看换电体系。这事儿争议更大。换电站是个重资产活儿,建一个站就得花好几百万甚至更多。而且,这东西不像一个零售网点,建了就能立马回本。换电站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立高频使用场景,需要时间沉淀用户基数。这家公司为什么宁可错失订单也要严格筛选电池良品率?因为它明白,一旦换电站的电池出了问题,不仅损失的是当下的单次收益,更可能拖垮整个换电体系的用户信任。所以它选择在电池上“狠心”,以至于新电池供应商换了又换,良品率卡得极高,“难产”也在所不惜。
当然,有人会说:“这不就是乱花钱吗?哪家车企这么玩得起?”但问题是,如果反过来看一些同行数据,你会发现,这种看似“任性”的投资,其实并不是孤例。比如,另一个造车新势力,每年也保持着高研发投入,甚至喊出了“未来十年再投千亿”的口号。再比如,一些传统车企,虽然看着账面盈利,但他们的新能源部门依然亏损,甚至靠传统燃油车业务“反哺”。还有一些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在营销和供应链上的投入同样巨大,短期内也很难看到利润回报。
所以说,造车新势力的亏损本质上,是行业的“集体阵痛”。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处于高速发展期,技术路线没有完全定型,商业模式也尚在摸索。对很多玩家来说,现在追求的不是单车利润,而是市场份额和用户心智。某种意义上,这是一场“战略性亏损”的战役。只要行业的大盘子还在增长,企业只要能撑住,未来总有机会把前期的投入赚回来。
这里还得补一句,虽然行业普遍“烧钱”,但也不是所有亏损都一样。得分清楚,哪些是为了未来的战略性亏损,哪些是单纯的无序扩张。比如,有些车企为了抢市场,盲目降价促销,结果导致毛利率持续为负,这就是“饮鸩止渴”。而另一些车企,虽然亏损,但它们的研发方向清晰、产品力逐步提升,这属于“有章法”的烧钱。要分辨这两种情况,就得看企业的长期规划和执行能力,而不是盯着一季度的亏损数字不放。
最后,回到我们一开始的问题:亏几十亿,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从绝对数字看,确实吓人。但如果拆开看它的构成、原因,再结合行业背景和发展阶段,就会发现它其实没那么危险。相反,烧钱背后,是企业在“赌未来”。赌什么?赌技术优势、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对我们消费者来说,这些亏损,短期内可能体现在高定价或降价难上。但从长远看,企业的投入,或许会让行业更快成熟,产品更快迭代。现在盯着数字喊“离谱”,不如再等几年,看这些企业能不能把路走对。
所以,不用太焦虑。亏损这事儿,拆开看,很多动作其实都有迹可循。真正该关注的,不是亏损本身,而是这些企业下一步怎么走。这才是决定它们能否活下去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