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到大众这次拿出10亿欧元押宝人工智能,我刚听到的时候心里咯噔了一下——这钱可不小,毕竟换算成人民币得差不多80个亿。车展现场,我旁边一个同行悄声说:这AI投得够狠,估计给研发节省成本能接近20%,可别只是虚头巴脑的。这话让我想起几个月前,在一个新能源项目小组会上,技术总监还直戳我们的痛点:AI要是不落地,那就是花瓶。
我自己也有点好奇,这10亿欧元大致怎么分布?据大众说法,主要瞄准研发、工业应用,还有高性能IT基础设施。但我体感这经费大头得砸在研发软件算法和工业自动化上。毕竟,传统汽车研发就像盖房子,得先打地基——车身结构、电池管理等要不断优化,AI就是帮忙找图纸上的BUG和缩短施工时间的智能监工。至于扩建IT基础设施,其实也可以理解成给车企装上了高速公路,让数据跑得更快更顺畅。
拿同价位的宝马和奔驰比,宝马更早在自动驾驶和智能互联上下功夫,奔驰则花重金打理品牌和用户体验。大众这回加大AI投资,无疑是要在同质化里抢先吃下一块成本-效率双赢的蛋糕。但说实话,我有时候还真不确定,大众的这笔投产回报能有多快,毕竟汽车行业不是互联网上干个软件更新那么简单。车子还得挂着排放标准和安全法规跑。
顺带说个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的细节,之前和一个后台系统工程师聊过,提到大众内部推行的数字孪生技术。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用AI模拟真实生产线,就像你提前在游戏里跑一遍,先发现问题再实际开工。能节省多少?他估算约10%-15%的测试投入,样本有限,听起来好像很不错啊。
我得承认,刚刚说大众这10亿欧元能彻底改造研发体系说得有点大了。毕竟,这钱还得分摊到工业应用还有IT基础建设上,而且研发周期拉长,利益兑现周期可能得更久。就像我正在换的手机壳,表面看着换个壳,实际得等快递、卸装,有时还得忍受半小时的死机期——短时间看不到成效是正常。
你说这AI投产究竟能不能帮大众挑起这次的产品革新大梁?我倒是想问,AI真的能抹平供应链的突发风险吗?听起来是挺美,但现实供应链多变得像天气。去年停滞不下来的芯片短缺,大众的工厂就直接关了好几周。这种状况下,AI预测够用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不得不吐槽一句,大众以往的软件系统升级经验告诉我,车企在这块的敏捷度还是挺有局限的。软件更新推迟、兼容爬坡,这些都得折腾用户和渠道。隔壁的一个4S店老板曾无奈和我说:厂家给出的指令都是‘快’,结果线下技术跟不上,客户留不住... 这种痛点背后,是人、技术和管理的博弈,不是单纯砸钱就能解决。
还记得上次试驾ID.4时,销售小哥带着明显憋着劲说:ID. Cross定价2.5万欧元起步,直接跟中国品牌拼红海。我点点头,心想这价格确实给力,问题是底盘扎实度、售后服务和软硬件生态圈能不能匹配对手?大众在中国市场这盘棋能够下得有多大,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算了,我临场小算了一笔,ID.Cross的电动车毕竟起售价2.5万欧元,折合大概18万元左右人民币。假设这车百公里能耗18度电,平均电价0.8元/度,纯电成本大概14元。按一年跑2万公里计,纯电能耗成本约2800元,算上保养和折旧,算是挺务实的价位和成本配置。这估算很粗糙,大家别太当真。
突然想到Blume提到Unified Cell电池技术,据说这电池像极了拼积木,可以更灵活地组装电池包。真是神奇,但我没细想过,这是不是还会带来生产线上更复杂的标准化难题?毕竟要让机器人识别各种拼法,不像流水线上把重复动作做得炉火纯青那么简单。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AI到底能帮大众抢多少市场份额?他们拿28%的欧洲电动市场份额自豪,但这数字背后的用户留存和忠诚度又怎样?消费者买了车,用没用上AI带来的体验提升,或者换代时还要不要补贴,这些都没说。
我倒是想和你们聊聊,大家觉得AI真的能像大众说的那样,从研发到生产链都带来革命吗?还是说,这不过是汽车圈又一次数字炒作?有时候我自己在车间转,有种既兴奋又无奈的感觉——兴奋是技术潜力巨大,无奈是现实把人和机器都绊住了脚。
最后碎碎念一点:那个新ID. Cross的门把手设计,据说能自动感应开门,摸起来冰凉凉的,还带点金属质感。你说,这点细节谁注意得了?但我觉得这些小东西,倒是真正能留住用户的秘密武器。因为终究,我们买车还是买用起来顺手的,AI要是不能让这些顺手,投资再大也不过是空谈。
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