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午后,我路过停放在展厅里的新款享界S9。这不是我的案发现场,但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痕迹鉴定”——人在车前,总要忍不住做点判断,无论是指纹、脚印,还是那极力营造的科技感。前脸线条明亮,灯组间游走着一点“鹰眼”的锐利,璀璨星河大灯和寰宇头灯死死咬住我的视线,与其说是在凝视,不如说是一场无声的审问。设计师给了新车一个全新“寰宇之星”标志,大概是想让车标在停车场也能成为犯罪现场里最抢眼的证物——当然,前提是能打破国产豪华的同质化嫌疑。
余承东这回没藏着掖着,10月27日官图直接甩在自家社交平台上,鸿蒙智行今年的压轴戏码终于亮相,声势浩大得像警务室里那句“重要线索,立刻公布”。官图的确比实物干净利落,至少少了灰尘和指纹,但真找茬起来,我还是盯着侧线和尾标。车身长到了5160毫米,轴距3050毫米,宽度和高度也有点儿“体量感”。这些参数放在案卷封面,只能算是第一步;真正让我叫好的是电子外后视镜与轮毂选择,没什么花里胡哨,却把身份标签藏在“实用”后面。
尾部调整,星云贯穿式尾灯组接棒以前那套设计,车标也偷偷换了位置——这些改动如同更换案情照片里的灯光,现场氛围变了,但核心人物还是那辆S9。以上都算是卡面,真正让我起疑的是内里的“武装”。乾崑智驾ADS 4系统,4颗激光雷达,外加3组分布式4D毫米波雷达和36个高精度传感器——看得出,这车上怕是能“抓鬼”了。如此密集的感知系统,堪比刑侦小队的天罗地网,360度无死角,连夜行人的斜影都不放过。技术升级,是“主动安全”的高能预警,复杂路况下多雷达协同识别障碍物,还能覆盖夜间雨雾环境。这听起来像是给司机一个“无间道”级别的安全系统,但我没太敢信科技能完全代替警觉本能。
动力呢?两种。要是你不喜欢续航焦虑,增程版给你华为雪鸮智能增程系统——CLTC综合续航1300公里。纯电版则靠800V高压平台和TZ210XYA03驱动电机,最大功率227千瓦,续航破800公里。表面上看,这是给车主选题的自由,是“跨界调查”与“刑侦直冲”的取舍,但我还是想问一句,这些华丽的技术参数,究竟能在日常运行里撑多久?
现在看新款S9,我下意识会想到“证据链”的完备。前有外观、标识做身份指认,中有雷达矩阵做环境感知,后有续航参数撑起使用体验。一个调查员喜欢现场没有死角,但问题在于过度信任技术,可能会让人忽略自身的判断力。比如那三颗固态激光雷达,夜间、雨雾确实提升了识别力,但如果司机习惯了“只听机器指令”,是不是会少了点反思和应变?现实世界没有100%安全,车也没有绝对的智能。
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插曲。有同事家里早早装了高端智能安防,摄像头覆盖到猫窝和窗台,结果自己出门忘带钥匙,硬是等了三小时技术员来救场。那一刻,“安全感”成了什么?是系统硬核升级,还是回归人类自身的警觉和适应?享界S9的雷达和传感器令人安心,却也给我提了一个醒:智能化越深入,人的主导权越容易被稀释,万一出点意外,谁是最后的“证人”?
当然,调侃归调侃,三十万起售价摆在那,享界S9还是锁定在高线“证据池”。科技感和豪华气质齐飞,用余承东的话说,是华为体系下汽车研发的“生态证明”。但无论是星河大灯还是乾崑系统,说到底也逃不过一个现实问题——面对复杂路况和人性变数,“智能汽车”能否真正成为每个司机的保护伞,还是只是一次漂亮的、可升级的产品展示?
调查到这里,大部分线索都收集齐了,剩下的其实是老生常谈的疑问。你会不会习惯于让车辆帮你决策?有了四颗激光雷达和数十个传感器,自己的警觉和敏锐是不是反而退化了?人工智能的“主动安全”是一种补偿机制,如果未来真发生意外,是技术背锅,还是责任归属依旧指向人类本身?
据说深入案情的侦查员最后总会陷入点幽默:看了那么久的现场,不如歇歇眼,让别人来点评。这车的确升级不少,要评判它是不是今年的“爆款”,或许还得看看大家愿不愿意为“无死角侦查”和“视觉辨识度”买单。所以问题来了,要是你手握30万,会不会成为享界S9的当事人?你信任它的技术,还是更信任自己的驾驶判断?
官方信息还要等,但现场线索都在这了。你想怎么解读,案卷随时交给你。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