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汉兰达九月销量减少,26款销量有变,配置进行了升级

停车场的夜风,吹得人不太舒服。

汉兰达的车身在灯下投下长长的影子,看起来像是个沉默的巨人。

如果你在9月的某个傍晚路过广汽丰田的展厅,看到销售员有点无聊地刷着手机,也许会对着空荡荡的车库自问:如果我是丰田的销售,看到今年9月只卖出了5669台汉兰达,我会不会心里有点发虚?

现场证据就是这些数字。

丰田汉兰达九月销量减少,26款销量有变,配置进行了升级-有驾

销量5669台,环比小跌。

没有垮塌,也没有狂欢。

就像一个刚刚换了新西装的中年人站在宴会角落,他的领带比去年贵了点,但没人多看他一眼。

原因很简单——26款刚上市,优惠力度有限,老款还在清仓,但清仓的是配置而不是梦想。

要说汉兰达是广汽丰田的旗舰SUV,没人会反驳。

哪怕一汽丰田的皇冠陆放更大,卖得却不如汉兰达好,这也是市场的审美疲劳,一部分是价格决定胜负,另一部分是习惯决定选择。

先把手里的证据摆清楚。

26款汉兰达的外形没有本质变化,多边形进气格栅,LED灯组,尺寸仍然是“中型SUV”里体格偏大的那种,4965/1930/1750的车身与2850mm的轴距,在车尾灯下甚至能和一些中大型SUV比肩。

动力系统延续传统,2.0T涡轮增压发动机+8AT变速箱是主打性能和操控的那一组,输出248马力/380牛米;混合动力那边,2.5L燃油机+E-CVT,输出189马力/236牛米,百公里综合油耗只要5.82L,适合那些“买车就是为了省钱”的派系。

驾驶辅助配置,全系都给了丰田城市安全辅助驾驶,全速自适应巡航,L2级辅助驾驶。

丰田汉兰达九月销量减少,26款销量有变,配置进行了升级-有驾

轮圈,除了两台车给的是18英寸轮圈,其余均为20英寸。

这些听起来像升级,实际上只是把隔壁家早就用上的东西补齐而已。

内饰升级算是个亮点。

15.6英寸屏幕在中控台上像一块大号平板电脑,横在那里,存在感很强。

方向盘从中低配的塑料材质,换成了全系真皮包裹,三幅式多功能设计也算对得起这个价钱。

座椅不用再区分“你的织物,我的仿皮”,全系仿皮起步,高配是真皮+仿皮。

前排手机无线充电功率50W,车机系统用上了高通骁龙8155芯片,车载运行速度终于能和你的智能手机比划两下了。

苹果手机CARPLAY、华为手机互联和CARLINK全系支持,堪称一次技术补课。

前后排多层隔音玻璃和后排侧隐私玻璃也都从高配变成了全系标配,隔音降噪能力进一步提升。

价格呢?

丰田汉兰达九月销量减少,26款销量有变,配置进行了升级-有驾

主力车型落地均价都在30万上下,优惠有限。

对比之下,老款虽然便宜点,配置却拉胯。

新款汉兰达既不想便宜卖也不愿做豪车,站在价格和配置的中间地带,像个不想和谁结婚的中年自由主义者。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场产品升级更像是一种自我修补——把过去几年里消费者的吐槽一条条补上,把你在竞品车上能见到的配置一个个抄过来。

汉兰达这次没玩花活,没整大动作,但偷偷把“标配”变成了“标准”。

有人说汉兰达的升级是应对市场压力,其实是对现实的妥协。

你卖不过新势力造车,没关系,我把我能给的都给了,剩下的靠消费者自觉。

销量下跌,其实没啥新鲜感,毕竟整个车市都在过日子。

9月是淡季,26款刚上市,优惠还捂着,老款卖得越来越难。

消费者不是傻子,知道新款马上要来,等一等没坏处。

销售员也不是傻子,知道新款没优惠,推一推老款也不会赔死。

丰田汉兰达九月销量减少,26款销量有变,配置进行了升级-有驾

大家都在用尽量低的成本博一个不确定的秋天,像是小区里等物业打折的业主,唯恐自己下手太早。

再看动力和配置,其实汉兰达一直主打“均衡”,不是激进、不是冒险,连油耗都做得很保守。

2.0T的动力对于城市绝大多数路况已经够用,混动适合家庭用户。

那些对操控有执念的,会觉得汉兰达“不够猛”,但如果你被堵在早高峰的二环路上,248马力也只能用来吹吹空调。

至于L2级辅助驾驶,除了能在高速上帮你解放一下双手,更多时候还是一个你不怎么用的备胎。

轮圈从18英寸到20英寸,真的有多少人能分得清?

升级为大屏车机、全面真皮包裹、无线充电,这些配置听起来挺科技,其实是对“中年人买车”的一种安慰。

大屏幕让孩子有地方刷动画片,真皮方向盘让你在早上第一把握住方向的时候不会心生厌倦。

无线充电功率提升到50W,算是给“手机重度依赖症”患者的福利,但前提是你手机也支持这玩意儿。

骁龙8155芯片让车机不卡顿,你也不至于在导航半路卡死,和手机抢网速。

丰田汉兰达九月销量减少,26款销量有变,配置进行了升级-有驾

再说隔音和隐私。

有多少人会在后排抽烟、讲电话、偷懒?

多层隔音玻璃其实是给那些“车里就是家”的人准备的,后排隐私玻璃让孩子打个盹不会被阳光晒醒。

厂商把这些升级做成全系标配,像是补全了一张“家庭用车舒适度”清单。

但现实是,主力车型落地均价30万上下,对于很多工薪家庭来说,这不是小数目。

汉兰达没打价格战,也不抬高身价,只是把自己藏进了舒适区。

其实这也反映了当下合资中型SUV的尴尬:既要保住品牌地位,又不能和自主品牌正面硬刚价格,最后只能比谁更“均衡”,谁更“不出错”。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汉兰达销量小跌,但市场并不惊慌。

对丰田来说,这是一场“有惊无险”的业绩波动。

对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等等看”的新款上市周期。

丰田汉兰达九月销量减少,26款销量有变,配置进行了升级-有驾

对销售来说,则是“看谁先熬不住”的心理战。

整个事件的核心不是“汉兰达卖得好不好”,而是“汉兰达还值不值得30万”。

如果我是现场的销售,我会在心里默默算一笔账:30万能买到如今的配置,值不值,得看你是不是愿意为均衡和妥协买单。

职业现实是这样:你见过太多“新款上市-老款清仓-优惠有限-用户观望-销量小跌”这类连环局。

汉兰达不是第一辆,也不会是最后一辆。

厂家和消费者都很清醒,市场的故事反复上演,偶尔换个演员,剧本永远相似。

自嘲一句,我们这些分析员的工作,就是在汽车升级和销量波动之间找出“不变的证据”,再用黑色幽默提醒自己:等到下一次新款上市,猜猜流程是不是又一样。

最后,不做绝对判断。

汉兰达这次升级,算是一次“补课”而不是“逆袭”,销量跌了一点,没伤筋动骨。

问题来了——在所有配置趋同、定价趋稳、市场趋于理性的今天,车企究竟靠什么拉开差距?

是价格战,品牌故事,还是用户体验?

你觉得现在的汉兰达值得30万吗?

你还会等下一个升级,还是现在就下手?

欢迎留言,咱们一起等到下一个夜晚,看看停车场里都还剩下几辆汉兰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