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家门店关闭,极星败走中国

车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让人唏嘘的话题——极星汽车。 就在不久前,极星关闭了上海前滩的最后一家直营门店,这意味着它在中国的线下销售网络彻底瓦解了。 作为一个背靠沃尔沃和吉利两大巨头的品牌,极星本应在中国市场大放异彩,可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 官方说这是“战略性调整”,要转向线上销售,但咱们心里都明白,这不过是市场失利后的无奈之举。 想想看,一个高端电动车品牌,连门店都保不住,它的故事还能讲给谁听? 今天,我就从咱们消费者的角度,来扒一扒极星到底怎么了。

记得我第一次听说极星这个品牌时,还挺期待的。 毕竟它有沃尔沃的技术背书,又有吉利的资源支持,听起来像个“混血贵族”。 可现实呢? 极星在中国市场好像总是慢半拍。 它的车型设计走的是北欧简约风,外观挺有辨识度,线条干净利落,像是一台从未来穿越过来的概念车。 内饰也延续了这种风格,用料扎实,环保材料用得不少,坐进去能感受到那种低调的奢华。 但问题来了,这种“性冷淡”风真的适合中国消费者吗? 我试驾过极星2,座椅的包裹性不错,支撑也到位,长时间开车不会觉得累。 可一坐进车内,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没错,就是那种科技感和温馨感的平衡。 新势力车型里常见的超大屏、智能语音助手,在极星车上显得有点保守。 它的中控屏尺寸适中,反应速度还行,但功能上没那么花哨,更像是为实用主义者准备的。

最后一家门店关闭,极星败走中国-有驾

动力方面,极星2的表现可圈可点。 我开的是双电机版,百公里加速只要4秒多,推背感十足,电动车的那种瞬间扭矩输出让人上瘾。 底盘调校偏运动,过弯时车身稳得像吸在路上,方向盘的指向也精准,开起来很有乐趣。 不过,它的悬挂偏硬,过减速带时颠簸感明显,可能不适合那些追求极致舒适的车友。 续航方面,官方数据在500公里左右,实际开下来,城市通勤能到400多公里,高速的话会打点折扣。 支持快充,半小时能充到80%,算是主流水平。 但说实话,现在国产电动车续航动不动就600公里以上,极星在这方面没啥优势。

智能化是极星的一个软肋。 它的车机系统基于安卓开发,功能挺全,支持各种应用,但流畅度和本地化优化不如小鹏、蔚来那么贴心。 语音助手能控制空调、导航等基础功能,可识别率没那么高,有时候需要重复指令。 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达到L2级别,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都挺好用,高速上能减轻驾驶负担。 但和新势力比,极星的智能驾驶迭代速度慢,功能也没那么丰富。 我试过在市区拥堵路段用它的跟车功能,表现中规中矩,没那么聪明。

最后一家门店关闭,极星败走中国-有驾

安全是极星的强项,毕竟有沃尔沃的基因。 车身结构扎实,气囊配置齐全,主动安全系统也很到位,比如碰撞预警、自动刹车这些功能都很实用。 我听说极星2在欧洲NCAP测试中拿了五星好评,这点让人放心。 可问题在于,中国消费者现在要的不只是安全,他们更看重智能体验和本地化服务。 极星在这块明显落后了。

说到价格,极星的定位是高端电动车,起售价在30万以上,高配版甚至超过40万。 这个价位,能选的车型太多了——特斯拉Model 3、蔚来ET5、小鹏P7,个个都是硬茬。 极星的优势在哪? 性能不错,设计独特,但品牌认知度太低。 我身边的朋友,知道极星的没几个,更别说花几十万去买它了。 而且,它的售后服务网络现在缩水严重,以后维修保养会不会成问题? 这些都是潜在车主担心的。

最后一家门店关闭,极星败走中国-有驾

极星关闭门店,转向线上销售,听起来挺新潮,可实际效果咋样? 电动车不是快消品,动辄几十万的花费,消费者总得亲自试驾、感受一下才放心。 特斯拉和蔚来为啥坚持直营? 因为门店不仅是卖车的地方,更是品牌形象的展示。 极星现在连这点都放弃了,它的品牌故事还能打动谁? 我试着在官网看了看购车流程,确实能在线上完成,但总感觉少了点温度。 买车不是买手机,光靠网页介绍和客服沟通,很难建立起信任。

极星的困境,说到底还是产品力和品牌力的问题。 它想走高端路线,可消费者不买账。 中国电动车市场太卷了,技术迭代快,配置丰富,价格还实在。 极星呢? 更新慢,智能化跟不上,服务也没优势。 哪怕吉利接手后注资,想挽回局面也得花大力气。 车友们,你们觉得极星还有机会翻身吗? 如果让你花40万买一辆电动车,你会考虑极星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