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天,估计大伙儿的手机里都或多或少刷到过这么个消息,标题起得一个比一个响亮,说什么“公安部下达买车硬命令”,要在全国范围内整顿4S店的收费乱象。
这事儿一出来,可真是炸开了锅。
不管你是正攒钱准备买车的,还是已经开着车在路上的,心里都得犯嘀咕:这回是来真的了?
以后买车真能省下一大笔冤枉钱了?
这阵风到底能刮多久,会不会又是雷声大雨点小?
今天,咱们就坐下来,不用那些云里雾里的专业词,就用咱们老百姓自己的话,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给捋清楚,看看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首先得说,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
咱们老百姓买车,本来是件高兴事,可这些年下来,很多人都感觉像是去参加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考试,一不留神就掉坑里了。
车价本身谈得明明白白,可等到要签合同交钱的时候,各种奇奇怪怪的费用就冒出来了。
什么金融服务费、出库费、PDI检测费、上牌代办费、资料费……林林总总,加起来少则一两千,多则上万块。
你要是问销售这是啥钱,他能给你说得天花乱坠,听着好像都挺有道理,但你心里就是觉得憋屈:我买个车,怎么还得为这么多我搞不懂的东西付钱?
这其中最出名的,恐怕就是几年前闹得全国皆知的西安奔驰女车主事件了。
一位女车主花了六十多万买了台新车,还没开出店门就发现漏油,这本来就够让人窝火的了。
结果在维权过程中,一笔高达一万多的“金融服务费”被曝光出来,彻底点燃了公众的怒火。
大家这才发现,原来在光鲜亮丽的4S店里,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潜规则”。
这笔所谓的“服务费”,4S店既开不出正规发票,也说不清具体提供了什么对等价值的服务,说白了,就是利用消费者在贷款购车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等,硬生生从你口袋里多掏一笔钱。
这种现象为什么会长期存在?
其实背后是整个汽车销售行业的转型阵痛。
十几二十年前,汽车还是稀罕物,卖一台车的利润相当可观,4S店日子过得非常滋润。
但现在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同级别的车一抓一大把,价格战打得飞起。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现在很多4S店卖一台新车的毛利润连5%都不到,有些为了完成厂家任务的畅销车型,甚至是亏本在卖。
那4S店靠什么生存呢?
就只能在售后保养、保险返点,以及这些五花八门的“服务费”上动脑筋,把卖车亏的钱从别的地方找补回来。
这就好比一家饭店,告诉你主菜半价,但一碗米饭收你三十,一杯茶水收你五十,虽然总价可能差不多,但消费者的感受是天差地别的,感觉自己被当成了待宰的羔羊。
面对这种积弊已久的行业乱象,国家这次出手,可以说是又准又狠。
它不是简单地发个文件说“不许乱收费”就完事了,而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第一拳,就是用重罚来“杀鸡儆猴”。
文章里提到的郑州那家车行,就因为多收了380块钱的资料费,被市场监管部门直接罚了20万。
很多人可能觉得,为了三百多块钱罚二十万,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其实不然。
这罚的根本不是那380块钱本身,罚的是这种“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或收取未标明的费用”的违法行为。
这一记重拳打下去,就是要给所有还在打擦边球的商家一个明确的信号:别再心存侥幸,这条红线碰了,就得付出惨痛的代价。
但是光靠罚款,总有人会想办法钻空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
有人就担心,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可能管得严,但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或者小县城,监管力量相对薄弱,会不会出现“换个马甲继续收费”的情况?
比如不叫“金融服务费”了,改叫“综合服务包”,把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打包在一起,让你不得不买。
这种担心非常有道理。
所以,这次的第二拳,也是最关键的“杀手锏”,就是从技术上进行封堵。
公安部联合多部门推广的,是一套让所有收费都透明化的系统。
这套系统在杭州等地已经试点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简单来说,以后4S店要收取的任何一项服务费用,都必须先录入到这个与政府车管部门数据库直连的系统里,并且要明码标价。
消费者在交钱之前,4S店需要出示一个二维码,你用手机一扫,所有收费项目和金额就在官方系统里清清楚楚地显示出来。
你觉得哪项不合理,可以直接提出质疑,或者拒绝支付。
只有你确认无误,点击同意后,这笔交易才能完成。
这一下,就相当于把主动权交到了消费者手里,给了我们一把“照妖镜”。
过去4S店可以在一沓厚厚的合同里夹带几行小字,现在你得把每一项收费都明明白白地摆在台面上,接受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双重审视。
想在系统里动手脚?
那更不可能。
因为所有数据都与车管所的后台实时同步,任何异常操作都会留下痕跡,无异于自投罗网。
根据杭州试点的数据,这套电子凭证系统上线一年多,就已经帮助超过三千名车主追回了不合理的代办费,这足以证明它的有效性。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
4S店作为一个商业实体,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成都那位经理倒的苦水,说卖车毛利低,售后生意又被路边更灵活、更便宜的独立修理厂抢走了,员工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这在行业内也是普遍现象。
但是,经营困难不能成为违规收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理由。
阵痛是所有行业转型时都必须经历的,关键在于怎么去解决问题。
是继续抱着老一套,想方设法从消费者身上薅羊毛,还是主动求变,寻找新的、健康的出路?
已经有聪明的商家做出了选择。
比如广州的一些车商,开始推行“透明服务清单”。
他们不再搞那些模糊不清的“服务包”,而是把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增值服务,比如提供代步车、上门安装充电桩、全车深度清洁、轻微剐蹭修复套餐等等,一项一项地列出来,标明价格,让消费者像在超市里选购商品一样,自由选择。
结果发现,当消费者感觉到被尊重、没有被欺骗的时候,他们反而更愿意为真正需要的服务买单,最终4S店的成交量和客户满意度都提升了,成交量甚至上涨了两成。
说到底,这次公安部牵头的整顿,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正在倒逼整个中国的汽车销售行业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革命。
它要推动这个行业从过去那种信息不透明、靠坑蒙拐骗赚钱的野蛮生长阶段,进化到一个明码标价、公平交易、靠优质服务赢得客户的成熟商业阶段。
这就像我们十几年前买家电,还可能会被收取莫名其妙的“开箱费”“安装费”,但现在你去国美、苏宁,谁还敢这么玩?
市场会教育他们。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它意味着我们未来在购买汽车这样的大件商品时,腰杆能更硬,心里能更踏实。
消费者和商家之间不再是博弈和对抗的关系,而是一种基于信任的、更加健康平等的交易关系。
一个透明、规范的市场,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