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的主论坛上,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抛出一个重磅预测: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攀升至70%。 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内,每卖出10辆新车,就有7辆是新能源车型。
王晓秋进一步解释道,即使燃油车市场大幅萎缩,仍会保留一部分市场份额。 他首次提出“”市场格局的概念,混动、纯电和燃油车将分别占据40%、30%和30%的市场比例。 这种技术路线的多元化格局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也进入新阶段。
王晓秋指出,这类车型已经完成了从批量化技术认证、产业链构建到多场景示范的关键过渡。 这意味着氢能源等技术路线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2024年,上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36.8万辆,过去十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6%。 这种增长势头在2025年仍在延续,今年1-8月,上汽新能源车累计销售89.3万辆,同比增长44.4%。
不同区域市场的发展速度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一线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50%,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还不足15%。 这种不平衡状态揭示了未来最大的增长潜力所在。
预计到2030年,中小城市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700万辆,农村市场为500万辆,两者合计1200万辆的规模将使其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主力。 这些市场的消费者更需要中等续航里程、价格适中的经济型纯电动车。
市场格局的重构也在加速进行。
行业预测到2030年,中国汽车产业将形成“+N”的竞争格局。 其中6家主流整车企业将成为行业领导者,其余企业则可能成为代工厂或专注于细分市场。
中国品牌整体竞争力持续提升。
根据预测,到2030年,在3200万辆的总销量中,中国品牌将达到2240万辆,占据70%的市场份额。 这一数据与王晓秋的渗透率预测形成了呼应。
国际化成为关键变量。
目前中外车企“互学共鉴、双向奔赴”的趋势正在形成。 以上汽为例,2025年1-8月其海外销量已达66.4万辆,MG品牌在欧洲市场终端交付20万辆。
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
贸易政策壁垒、标准法规差异、供应链韧性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王晓秋因此提出三点倡议:坚持开放合作反对脱钩断链;坚定绿色理念共担社会责任;加强产业协同优化创新生态。
商用车的新能源化进程同样值得关注。
2022年,中国商用车新能源渗透率仅为9.4%,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提升至30%以上。 由于商用车以10.4%的保有量占比贡献了50%的车辆碳排放量,其新能源化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动力电池行业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
全固态电池技术因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等优势成为研发重点,预计2027年将实现批量装车。 与此同时,电池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前3家企业装车量集中度已达78.2%。
新能源汽车的多元化不仅体现在技术路线上,还表现在市场应用中。 从一线城市到农村市场,从乘用车到商用车,从纯电动到混合动力,各个细分领域都在经历着深刻的能源革命。
王晓秋在演讲中强调,汽车产业是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需要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消除贸易壁垒。 这种开放态度与当前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持续下降,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 传统燃油车时代的品牌壁垒被打破,中国品牌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正在赢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