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支出要“双重涨”?一边油价攀升,一边停车新收费标准来袭!

上个月给车加满油花了420块,这个月同样加满居然要445块。刷卡的时候我愣了一下,跟加油站的师傅确认了两遍,没错,油价又涨了。开车回家路上,在商场地下停车场取车,发现停车费也从之前的5块钱一小时变成了8块。这一来一去,养车的成本明显上去了。跟几个开车的朋友聊起这事,大家都在感慨,现在开车真是越来越贵了。

这种感受不是个例。走在街头巷尾,开车的人都在讨论同一个话题,油费涨了,停车费也涨了,一个月下来养车的开支比之前多了好几百。有些人甚至开始盘算,是不是该少开车,多坐地铁公交。车子买来是为了方便生活,可现在这个使用成本,让不少人开始重新思考有车的意义。

先说说油价的事。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成品油价格就呈现出震荡上行的态势。国家发改委的调价窗口每次开启,车主们都得捏把汗。根据公开的调价记录,2024年全年成品油价格经历了14次调整,其中上调9次,下调5次。到了2025年,这个趋势还在延续,前八个月已经有6次上调,2次下调。

具体到价格数字上,92号汽油的全国平均价格,已经从2024年初的每升7.2元左右,涨到了现在的每升8.1元左右。涨幅接近13%。95号汽油的涨幅更明显,从每升7.8元涨到了8.9元,涨了1.1元。柴油的价格也差不多,从每升6.9元涨到了7.7元。

这个涨幅对车主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算笔账就清楚了。一辆普通家用车,油箱容量大概50升,加满一箱92号汽油,去年初需要360元,现在要405元,多了45元。如果一个月加两次油,一年下来就是24次,多支出1080元。对于每天开车上下班的人来说,一年多花一千多块油钱,这个数字不算小。

油价为什么会涨?国际原油市场的波动是主要原因。这两年国际局势复杂,一些产油国减产,加上地缘冲突的影响,原油供应紧张。布伦特原油价格从2024年初的每桶75美元左右,一度涨到了每桶92美元。虽然中间有过回落,总体还是在高位运行。国内成品油价格跟国际油价挂钩,外面涨了,里面自然也得跟着动。

还有个因素是炼油成本的增加。据石油行业的分析报告显示,炼厂的加工成本这两年也在上升,原材料、人工、设备维护各方面的费用都在涨。这些成本最终还是要体现在终端价格上。加油站也不容易,除了进货成本,还有场地租金、人员工资、设备折旧等开支,利润空间其实挺薄的。

开车支出要“双重涨”?一边油价攀升,一边停车新收费标准来袭!-有驾

油价上涨对不同车主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开小排量车的还好,一箱油能跑六七百公里,一个月加两三次就够了。开SUV或者大排量车的就比较难受了,油耗高,加油频率也高,一个月油费轻松过千。跑网约车、送外卖的司机更是叫苦不迭,他们每天在路上跑,油钱是最大的成本,涨一毛钱都能感觉到压力。

我认识一个跑滴滴的师傅,他跟我算过账,去年每天油费大概120块,现在要140块,一个月多了600块。他一天流水大概四五百,刨去油费、平台抽成、车辆损耗,实际到手也就两百多。油价这么一涨,收入直接被吃掉一大块。他说现在接单都得精打细算,太远的单不敢接,怕油耗太高不划算。

除了油价,停车费的上涨同样让车主们头疼。这两年不少城市都对停车收费标准进行了调整,涨价的地方越来越多。以前在市中心停车,一小时五六块钱,现在动辄十块起步。有些核心商圈,停车费甚至达到了每小时15块、20块的水平。

去年我们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出台了新的停车收费管理办法,对不同区域实行差异化收费。核心区域的停车费明显提高,一类区域从原来的每小时6元调整到了10元,二类区域从4元调到了7元。这个调整涉及到市区大部分主要路段和商业区,影响面很广。

不光是路边停车位,很多商场、写字楼的地下停车场也跟着涨价。我常去的那家购物中心,去年停车还是前两小时免费,超过按每小时5块收,现在改成了前一小时免费,之后每小时8块。在那里逛个街吃个饭,停三四个小时是常事,停车费一下子从10块变成了24块。

停车费涨价背后有它的逻辑。城市里车越来越多,停车位却没跟上。停车难成了大城市的通病,高峰期找个车位能转半天。通过价格杠杆调节,让一部分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缓解停车压力,这是管理部门的考虑。

从市场角度看,停车场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也在上升。土地价格高,建设成本大,运营费用也不低。电费、人工、设备维护,每一项都是开支。某停车场运营公司的财报显示,2024年运营成本同比增长了18%,主要就是这些费用推高的。涨价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覆盖成本,维持运营。

停车费的涨幅在不同城市差异很大。一线城市本来停车就贵,这次调整涨得更多。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核心区域停车一小时20块已经算正常水平,个别地段甚至更高。二线城市的涨幅相对温和一些,大多在20%到30%之间。三四线城市的停车费基本还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涨价的情况不多。

油价和停车费双双上涨,叠加起来对车主的影响就更明显了。我们来算个总账。以一个普通上班族为例,每天开车上下班,每月行驶1500公里左右,油耗按百公里8升计算,一个月要120升油。按现在92号汽油8.1元一升算,一个月油费972元。停车方面,工作日停在公司停车场,假设每天10块,一个月22个工作日是220元。周末出去办事、逛街,平均每次停车费20块,一个月8次是160元。光油费和停车费加起来,一个月就是1352元。

去年这个时候,油价每升7.2元,月油费864元,停车费按当时的标准大概是280元,合计1144元。现在比去年多了208元,一年下来就是2496元。接近2500块的增幅,对普通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

开车支出要“双重涨”?一边油价攀升,一边停车新收费标准来袭!-有驾

这还没算其他养车成本。保险费、保养费、洗车费、过路费、违章罚款,这些都是开支。一辆车一年下来,各种费用加起来少说也要两三万。现在油费和停车费又涨了,养车的压力确实大了不少。

面对成本上涨,车主们开始想办法节省开支。有人改变了出行习惯,能不开车的时候尽量不开,短途出行选择走路或者骑共享单车。有人开始研究省油技巧,避免急加速急刹车,保持经济时速,减少不必要的负重。还有人办了一些商场的会员卡,享受停车优惠,能省一点是一点。

更多人开始计算开车的性价比。有个朋友跟我说,他现在上班基本都坐地铁了,车子只在周末带家人出去玩的时候开。他算过账,坐地铁一个月通勤费用200块,开车光油费停车费就要1000多,还不算车辆损耗。一年下来能省一万多块,这个差距让他觉得很值得。

网约车司机的应对方式更直接。有些人开始考虑换电动车,虽然买车成本高一些,充电费用比油费便宜太多了。我认识的那个滴滴师傅就在看电车,他说现在不少跑网约车的都换成电车了,一个月能省两三千块充电费,跑个一两年就能把多出来的购车成本省回来。

说到电车,这确实是个趋势。随着油价持续高位运行,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车。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车的销量同比增长了35%,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了38%。充电桩的建设也在加快,全国充电桩数量已经突破了800万个,充电便利性大大提高。

电车的使用成本确实有优势。按家用充电桩的电价算,一度电大概0.5元,电车百公里耗电15度左右,百公里成本7.5元。油车百公里油耗8升,成本64.8元。这个差距是实实在在的。如果一年跑2万公里,电车能比油车省一万多块。

当然电车也有它的问题。续航焦虑、充电时间长、冬天续航打折扣,这些都是购车时要考虑的因素。对于经常跑长途的人来说,油车可能还是更合适的选择。每个人的用车需求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回到养车成本的话题,除了换车,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比如选择合适的加油时机,有些加油站会在特定时间推出优惠活动,每升便宜几毛钱。积少成多,一年也能省不少。停车方面,提前规划好路线,选择停车费相对便宜的地方,避开收费高的核心区域。有些app可以查询周边停车场的收费情况,提前做好功课能节省不少。

平时注意车辆保养,保持良好的车况,也能降低油耗。轮胎气压要合适,空气滤芯要定期更换,发动机状态要正常,这些细节都会影响油耗。有数据显示,保养良好的车比疏于保养的车,油耗能低10%以上。

开车习惯也很重要。平稳驾驶,避免频繁变道,合理使用空调,这些都能省油。我有个朋友特别注意这些,他说自己刻意培养省油的驾驶习惯后,油耗从原来的百公里9升降到了7.5升,效果很明显。

有些城市推出了错峰出行鼓励措施,非高峰时段停车费有优惠。如果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可以考虑错开高峰期,既能避免拥堵,又能享受停车优惠。这种方式对自由职业者或者弹性工作制的人比较适用。

拼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几个住得近的同事或者朋友,轮流开车上下班,既能分摊成本,又能减少路上的车辆数量。现在不少小区都有拼车群,有需求的可以找找看。

面对开车成本上涨,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关键还是要理性应对。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出行方式、改善用车习惯、选择合适的停车地点等方式,尽可能降低开支。车子是工具,是为了让生活更便利,不应该成为负担。

开车支出要“双重涨”?一边油价攀升,一边停车新收费标准来袭!-有驾

从长远看,开车成本还可能继续上升。国际油价的走势难以预测,停车费的调整也会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继续进行。作为车主,我们需要有心理准备,合理规划家庭开支,在养车成本和生活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个话题相信每个车主都有话说。你每个月养车花多少钱?油价和停车费上涨对你的生活有多大影响?你有什么省钱的好办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心得,大家互相交流学习。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