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随手刷微博,刚看到上汽荣威和MG居然联手开悬赏,500万征集水军线索。这事在我印象里还挺罕见的,在汽车行业里,大多都是老调重弹的宣传战和不痛不痒的公关。突然感觉,这个动作,像是一个行业内的小信号,或者说,是某种自我反拨。
记得有次在展厅,一个销售跟我抱怨:现在很多消费者,真假难辨,广告都打得天花乱坠,但实际试驾,车还是那样,没啥惊喜。这让我想到,行业内其实早就觉察到,一些暗流在影响市场,比如那些弄虚作假的黑水军。你说,这帮水军具体干什么?刷评论、散播负面消息、甚至制造抢购热潮——都是套路。
一开始,我还拿这些事当个笑话。毕竟,能花500万悬赏性质挺明显,明显就是在警告那些黑公关:你们别再玩命了,要搞事也得掂量掂量。但细想,这其实透露了一个微妙的信号:行业的底线在被突破,整个市场的良心似乎在逐渐被侵蚀。
有点趣味:我估算了下,这500万的悬赏,假设某节点几百个举报,平均每个举报值可能只有几千元;不算大笔,但足够奏效。这让我不禁问:这真能威慑得了那些水军吗?我心里其实没底——这些水军,背后走的套路深得很。有人说,黑公关其实就是行业的潜规则之一,只不过如今希望用威慑让它们少一些。
说到对比,我身边朋友有两款车触及到类似的话题:一款是刚买的合资车,售后有点扣扣索索,感觉像个套路满满的工厂,另一款是国产自主品牌,车虽不高级,但售后和口碑倒还挺直白。实际体验差别还挺明显——就拿售后服务来说,那些潜规则在国产车里扮演的角色没那么多,反而更真实。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毕竟某些合资品牌的套路也是心照不宣。
我记得有次跟一个修理工聊,他说:这车拉得快,也容易出问题,零部件只能买原厂,要不就坑。我就想:零配件供应链其实很像快递,还看运气。原厂零件像找靠谱快递,别的厂商拼拼拼总得多花点心思。而多次碰到一些小品牌,零配件仿造得像模像样,价格便宜得很,但其实品质参差不齐。供应链的拼图其实很像快递快件的拼装——多数时候,只要快递到货就算过关,但用着是不是安全,得看拼得怎样。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我之前一直觉得,研发和供应链其实挺像琢磨拼装玩具——零件的配合和匹配,决定了整车的稳定性。其实也不难理解,要确保两万吨吨重的车子平衡行驶,就得零件之间精准无误。这种磨合不光是技术上的,也是管理上的一个持续战,像拼多多拼多多拼出来的几块零件,能不出岔子才怪。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觉得还遗漏了点啥——消费者最关心的那点,是价格和可靠性。曾经有个朋友买了个新车,花了十几万,说只要能跑破5万公里,他就心满意足。那百公里成本也不算高,打个比方,油钱+维护,大概每百公里也就五十块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但你说,花了那么多心思,开着车还得担心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确实挺烦的。
咱们平时能感受到的,是车企研发投入的细腻。一个车Switch开关的手感,或后备箱设计的合理性。这样的细节,将来都会逐渐显示出品牌的底蕴——这也是我一直相信的,无论怎么打广告冷箭,实打实的产品才是真根本。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一张某次试驾的照片,车内布局的配色很简单,但那块手刹区域的缝线细节还挺讲究。不细看还真没留意到。这让我想到,一些品牌在研发时盯的点,远比我想象得要细致得多,可能是个不起眼的缝线,也许背后有很多设计师的苦心。
像上汽这样做出那样的公告,虽然看上去很姿态,但背地里更像个打预防针。它其实是在告诉行业:不要再让黑公关和水军左右市场,否则,消费者的信任就不值钱了。你说,今后的车市,真的能远离那些潜规则吗?或者说,只有行业自觉提升内在品质,才能真正走得更远?
一方面,我觉得,黑公关这种事本质是市场在走不正道。但另一方面,也让我想到,其实市场的净化绝非一朝一夕,像那些水军一样,可能一波一波来回变换。你猜,有没有可能,实际上,很多企业都在利用这些暗程序操作自己的市场份额?我不知道,这种真相背后隐藏的灰色地带,是不是比我们知道的更复杂。
我在打字时突然想到,车企若真想用技术武装自己,其实是要在研发上不断精细,就像呵护一盆植物。只现在很多企业把研发变成根本不用思考的流水线作业,从设计到生产,成本控制才是硬道理。而我所体会的,是那些细节设计或者绝活,才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
抬头看着电脑屏幕,心想:车市真的能只靠硬件,就实现真诚与公平吗?我感觉,可能还得看我们每个人的点滴选择和坚持——看到那些悬赏公告,是不是也提醒我自己别被皮包公司忽悠?还是说,那只是一场行业的自救?
大概,汽车行业还是个微妙的生态系统,像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汤头浓淡由人调整,里头的面、肉、菜,也都是用心或凑合。只是,谁能保证,下一碗牛肉面,里面没有假牛肉在迷惑味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