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三大汽车巨头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寒冬”,不只是一两个季度的寒流,而更像是一场力量角逐的马拉松。咱们先从数据开始聊,从背后的故事发现什么才是产业危机里的“真命题”。
铁打的大众,也迎来了“塌方年”
翻翻大众汽车集团的财报,那些高不可攀的数据似乎都在往下掉,营业亏损从去年的28.33亿欧元直降到了亏损12.99亿欧元;特意对比了一下,这意味着大众这一年的损失多达41亿欧元,整整能买下几个中小型公司的身家。听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说,“亏本大家都会遇到嘛,下一季度翻盘也不是不可能。”但如果你看到汽车部门的经营现金从85.21亿欧元降了将近10%,你就明白这不是简单的“周期性震荡”。
而更具冲击感的,还有保时捷的表现。这家向来靠稳健盈利闻名的高端品牌,竟然在三季度出现了近10亿欧元的巨额亏损。要知道,这可是一度号称“每辆车都在赚钱”的品牌呀。别觉得数据冷冰冰,如果你开一家咖啡馆,突然从月入5万变成了几百块,是不是听着都有点“膝盖发凉”的味道?
保时捷的经营销售回报率也从去年14.1%直接坠至0.2%,几乎能忽略不计的水平。很多人会问:“豪车的市场饱和了吗?”问题没那么简单。接下来咱们深入看是哪些因素压弯了德国车企的“大梁”。
中国市场,曾是“王牌”,如今却成“难点”
当年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狂飙的时候,很多品牌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还被冠以“豪车代名词”的名声。但如今,他们发现曾经的领地已经被大幅侵蚀了。以保时捷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在中国的销量同比下降了26%;更具象一点,原本占到全球销量约30%的领地,现在缩水到了只有15%。换句话说,每卖出十辆车,可能只有不到两辆来自中国了。
奔驰的日子也没好过,三季度在华销量同比下跌了11%。最让人触动的是这数据背后的场景感——曾经,奔驰门店的灯光通明,人潮络绎不绝;如今,却是门可罗雀。可能只有销售小哥一边刷着朋友圈,一边守着合格的展示台,祈祷今天的潜在客户多点。
这背后的原因不好细说,但电动汽车无疑是个关键话题。中国本土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在迅速崛起,从性价比到智能化再到续航里程,一步步吃下了原本属于外资品牌的高地。对于奔驰、大众和保时捷来说,他们正陷入一个窘境——电动化转型慢了,但继续靠燃油车吃老本也难敌对手的攻势。
电动化转型,让大象难以跳舞
提到电动化转型,就得聊聊投入。大众、奔驰和保时捷,几乎都深陷这场高昂成本的“深水区”。以大众为例,今年光是技术研发就花了不少钱,但新技术落地却没能及时带来收益,相反还得面对老车型销量下滑和新能源产品前期销量不济的尴尬。
再说保时捷,这家标榜为高端客户定制的品牌,虽然有先发的电动车型,但市场反馈并不尽如人意。它们甚至临时调整了计划,推迟了一部分新款电动车型的上市。为了在成本上“自救”,保时捷计划裁员当中的1900人,仅此一项,就能省下大笔开支。
听起来有点无奈,但这确实是现实下的选择。就像奔驰一年丢掉了3万个岗位,也是为了腾出更多资金来应对转型压力。这些举措背后,是整车厂面对电动化和数字化浪潮的不适应,以及过去少见的焦虑情绪。
自救,是战略还是妥协?
在这个“去库存大潮里”,德国车企不止是“削人”,还放下身段求合作。就拿奔驰来说吧,过去的它对供应商可没有现在这么积极。最近却能频繁看见他们跟中国本土的企业“勾肩搭背”,从自动驾驶技术,到本土研发,奔驰做的,就是通过联手当地企业来提升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
大众那边呢,早已从去年开始了全球降本的大动作,裁员、冻结非必要开支、推二线品牌,这些手段无疑都是在确保转型资金能源源不断地喂给它的电动车计划。但问题是,无论大众还是保时捷,他们的核心现金流依然疲软,面前摆着的只有更艰难的考验。
一场产业自我革命的“长跑”
听到这儿你可能也感觉到了,这不仅仅是德国车企的故事,而是整个汽车产业面对新技术冲击后的普遍写照。特别是中国品牌的崛起,让人忽然意识到“技术壁垒”并不牢不可破。
奔驰CEO康林松曾说过,“这世界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不确定。”这句话不仅是为了描述现状,也是道出了新老势力博弈下的核心——转型路上,没有试错空间。
未来三到五年,德国车企的路还能怎么走?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较量会继续,也只有重新拿到“技术至上”的王冠,德国车企才能迎来新的春天,否则这个冬天可能会格外漫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