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深蓝汽车在南京搞了个大动作,邓承浩带队整了个“深蓝数智工厂”,门牌号就挂着一串数字,叫做“673”。你瞅着这号挺一般,但在深蓝人心里,这不是随便的号码。为啥呢?“深蓝S07”这车的研发代号是“673”,工厂地址也带着“673”,附近那地铁线都叫“S7”。这事儿说出来,人家邓承浩就爱讲,说这都是跟南京的“缘分”,像是命中注定似的。
其实,工厂挂牌、深蓝S07上市那天,邓承浩聊了不少内幕。他特别提到跟华为合作,余承东直言华为系统费钱,但邓承浩就咬死了——再难也得用华为,哪怕省吃俭用。他带着团队,把动力跟底盘搞成高度平台化、规模化,钱能省的地方就省,目标一开始定在把华为乾崑智驾用到15万到20万的车上,后来干脆掰到15万以下。现在,深蓝L07和S07都用上了华为乾崑智驾ADS SE,一台起售价14万,另一台15万多点,这条路线算是踩实了。
有人就问了,华为贵成这样,为啥死磕?邓承浩说得特别直接:你要是只把高端智驾卡在高价车里,那它永远成不了大家日常的玩意儿;你要真想智驾普及,让大家都能用,干脆全系标配。你想想,原来咱买车得琢磨,是不是还得多花几万买高阶智驾,现在这犹豫直接没了,想体验直接买就行,用户选车路子直接省事不少。
说到用户,深蓝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平均三十多岁,这帮人对新技术那是见新就想试,特别有劲儿。邓承浩心里清楚,要是真想让汽车智能驾驶的大众化,不能老捧着高价,得让15万区间的人也能玩得起。所以你看看,深蓝S07把城区领航、自动并道、三百多种泊车场景这些过去豪车才有的体验,都下放到15万的车里了。刹车变道又稳又顺。
这种硬刚玩法,让行业比较标准也变了。你一琢磨,15万的车也能高阶智驾,再看旁边别家车,标准不就提高了吗?对厂商来说,这无疑是快进了行业“内卷”的节奏,但从消费者角度,实实在在是个好事。
不过话说回来,这做法对企业压力太大了。华为智驾系统、8295P芯片这些东西,价钱可不低,硬是砸进15万的车里,企业只能依靠平台化和规模化摊成本。邓承浩就提出一个观点,复杂的事留公司里,消费者别操心,你买车就是简单用就完了。
从目前效果看,深蓝S07预售十天就有两万多台订单,用户的反馈还是给力。但邓承浩没拿这个数字使劲宣传,他更关注的是用户几个月后是不是还天天用辅助驾驶。毕竟,有些车企爱凑热闹,数据作为卖点;但邓承浩更看重用户体验的长期依赖,这才算真正的科技平权。这点是他下的最大赌注,赌的不是卖多少车,而是科技是不是能被大众常态化用起来。
咱接着看,深蓝汽车这事不止是国内玩票,还直接冲上了全球化路线。邓承浩说,明年海外能卖10万台。你别忘了,现在深蓝已经进入70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还要冲150个。你要说深蓝为啥这么快,不全是靠自己,背后有长安汽车撑腰。邓承浩透露,长安这公司海外根基特别厚实,每年卖几十万台车,搭建了一套成熟的经销商体系,有这体系推着,深蓝门店才能全球飞速落地。
只是,看着快,其实里面都下了不少“慢功夫”。这‘慢’不是拖拖拉拉,而是体系力的选择。例如,邓承浩清醒认识到中国市场是纯电渗透高,但海外不少地方更偏好增程动力,所以深蓝直接走双路径,用纯电和增程两种产品,针对不同地区的法规和使用习惯做适配。这策略比一款车型通吃全球难多了,但更能长远维持住市场。
你仔细看,从深蓝S05、S07,到以后规划的S09、L06,深蓝就是按全球需求构建矩阵,产品丰富,随地域差异进行调整。说到底,这种布局也是要在全球汽车市场里抢到更多话语权,走向可持续发展。
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个人,姜海荣,过去在海外市场闯荡多年,深知海外一线的经验。现在他和团队加入,就是要助力深蓝在海外开花结果。大家聚在一起,力争把“中国车”打造成全球车,抢夺到更多市场蛋糕。
说到底,深蓝汽车这场豪赌,不只是对标华为那点投资,而是对整个汽车市场玩法提出新挑战。以前大家都觉得高阶智能驾驶、高端芯片只能高价卖,深蓝反其道直接下放给大众车型,搅动行业生态。你说这是不是行业变革?不光是了,这叫颠覆。
邓承浩的做法,表面看是抬高配置疯狂堆料,实际上背后有个逻辑:你要说只靠高成本高售价,那早晚卷死自己,科技普惠才是出路。用他的思路,企业内部把难事吃了,消费者选车时不费劲,不再花钱买智驾的“选配”。这种模式看着痛快,就是压力随时跟着,万一市场不给面子,企业压力就大了。
更深层次上,这叫一把梭哈,押注未来。华为智驾技术不是便宜货,这种成本只有平台化、规模化才能摊平。假如用户真的对高阶驾驶功能一直有热情,用起来频率高,未来升级、口碑都有得赚。反过来说,假如用户只图便宜,功能用不上,那就尴尬了,公司的风险相当大。
这场豪赌,赢了就是行业变天败了可能就是鸡飞蛋打。你说深蓝这打法,真有点“背水一战”的劲头。
另外,深蓝全球计划可不是说出去玩玩而已。现在国内市场越来越卷,单靠国内市场拉不起销量,必须冲出国门。正好长安海外渠道成熟,深蓝直接借力,速度快、成本低。更难的是怎么把产品适配到不同国家法规、用户偏好,这种产品力和团队执行力都要硬。这事儿要做成,未来才能稳住“全球品牌”的基本盘。
仔细想,智能驾驶和科技平权这方向,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大趋势。邓承浩这次拼了,不做配置差异,不玩价格壁垒,就是要让大家都能用得起。这种玩法短期看有压力,但产业进化就靠有人带头这么试水。谁踏出这步,谁有可能抢占用户心智、赢得市场份额。
总的来讲,深蓝汽车这招,有魄力,有风险,有野心。技改、平台化、价格亲民、全球化……每一步都花钱烧脑,但每一步只要踩实了,未来就能走得更远。至于结果如何,真得让市场和用户慢慢给答案。
实际落地的关键还得看用户需求是不是真有那么旺盛,产品出了效果,口碑能不能沉淀下来。如果都顺利,那深蓝汽车能刷新行业新纪录,科技平权也不只是口号了。如果没做到,那邓承浩的这次豪赌,可能就成了行业教训。
一道科技与市场的险关,摆在深蓝汽车跟邓承浩面前。挺过去就是新局面,趴下就要重来。不管怎么说,这种敢赌敢拼的劲头,是现在中国制造业里特别宝贵的特质。接下来,就看深蓝和市场谁能走到最后了。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