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巨头集体“反水”电动化:一场被现实打醒的豪赌

“2035年禁售燃油车?”,欧洲人自己先怂了。

今年3月,欧盟悄悄修改了碳排放规则,把原本严苛的“逐年达标”放宽成“2025-2027年平均达标”。英国更是直接把禁燃时间从2030年推迟到2035年,德国则干脆取消了电动车补贴。政策制定者终于承认:充电桩跟不上、电网扛不住、消费者不买账,硬推纯电就是自讨苦吃。

汽车巨头集体“反水”电动化:一场被现实打醒的豪赌-有驾

而就在上个月,奥迪CEO高德诺(Gernot Döllner)正式宣布,撤回前任管理层制定的“2033年全面停售燃油车”计划,不再设定明确的内燃机终止时间表。奔驰、沃尔沃、保时捷、宾利紧随其后,纷纷调整电动化目标,从“All in电动”转向“油电并行”的务实路线。

这场轰轰烈烈的电动化大撤退,本质上是一场被市场、技术和利润共同打醒的豪赌。

汽车巨头集体“反水”电动化:一场被现实打醒的豪赌-有驾

奥迪的Q8 e-tron曾是欧洲豪华电动车的标杆,但2024年销量暴跌27%,远低于12万辆的年产能,最终导致比利时布鲁塞尔工厂关闭。同样,奔驰的EQ系列、宝马的iX系列,在欧洲市场的表现均未达预期。

汽车巨头集体“反水”电动化:一场被现实打醒的豪赌-有驾

奥迪调研发现,73%的欧洲用户将“长途便利性”列为购车第一考量。

欧洲充电桩覆盖率远低于中国,德国取消补贴后,电动车销量直接暴跌33%。

汽车巨头集体“反水”电动化:一场被现实打醒的豪赌-有驾

同样一款车,电动版本成本激增超一倍,在充电基建未普及地区,高价电动车注定是少数人的玩具。

中国市场看似新能源渗透率超50%,但30万以上的高端车市场,燃油车仍占半壁江山。一线城市白领买特斯拉通勤,三线家庭选混动SUV跑长途,工地老板继续买燃油皮卡拉货,需求本就多元,凭什么用纯电“一刀切”?

汽车巨头集体“反水”电动化:一场被现实打醒的豪赌-有驾

大众集团投入1600亿欧元打造的SSP纯电平台,要到2030年才能量产,现有MEB平台的改造成本持续吞噬利润。更尴尬的是软件,CARIAD的研发拖累,导致奥迪PPE平台的Q6 e-tron多次延期上市。

汽车巨头集体“反水”电动化:一场被现实打醒的豪赌-有驾

“硬件易改,软件难铸”,这句话成了传统车企的噩梦。

当新势力以资本驱动扩张时,传统车企清醒认识到:盈利才是生存之本。奥迪放弃廉价电动车,集中火力攻坚高利润的A6、Q7电动版;宝马将电动化爆发期押后至2026年;丰田一面推出bz4x试水纯电,一面用混动车型持续输血。

汽车巨头集体“反水”电动化:一场被现实打醒的豪赌-有驾

大众2025年Q1纯电销量暴涨113%,但税后利润却断崖式下跌40.6%。奥迪燃油车贡献了65%利润,而电动车业务倒亏21亿欧元。

这种“销量与利润倒挂”的现象,暴露了电动车的盈利困境:

电动车盈利需要年销50万辆以上的单品支撑,目前仅有大众ID.4勉强达标。

汽车巨头集体“反水”电动化:一场被现实打醒的豪赌-有驾

车载系统研发投入是燃油车时代的3倍,但用户付费习惯尚未形成。

汽车巨头集体“反水”电动化:一场被现实打醒的豪赌-有驾

宝马CEO齐普策说得更直白:“全球8000万新车销量中,纯电占比仍微不足道。” 当电动化无法带来真金白银,巨头们自然选择“燃油车保利润,混动车冲销量,电动车树招牌”的三轨并行策略。

尽管全球收缩,奥迪在中国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激进面孔,与华为联合开发智驾系统,Q6L e-tron成为“豪华品牌+华为全球第一车”,轴距加长105mm、电池扩容至107kWh,续航达700公里,与上汽合作打造全新电动子品牌“AUDI”,专攻中国市场。

汽车巨头集体“反水”电动化:一场被现实打醒的豪赌-有驾

这种“全球保守,中国激进”的双轨战略,本质上是市场倒逼的产物。

因此,宝马、奥迪等外资品牌在中国仍全力推进电动化,甚至不惜“以中国市场反哺全球”。

汽车巨头集体“反水”电动化:一场被现实打醒的豪赌-有驾

2024年中国市场,混动车(含插混、增程)拿下40%份额,单月销量多次反超纯电车。理想增程车靠“无里程焦虑”卖爆30万以上市场;比亚迪插混车凭低油耗和10万级定价横扫二三线城市。

而技术突破是关键: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6%,电机功率密度飙升50%,丰田测算显示:三台混动车减排效果相当于一台纯电车,成本却更低。

长城哈弗总经理赵永坡说得直白:“只搞新能源等于放弃全球80%市场!” 东南亚、中东、非洲充电桩覆盖率不足5%,燃油车仍是绝对主力。吉利李书福更务实:“两条腿走路,绝不放弃内燃机。”

汽车巨头集体“反水”电动化:一场被现实打醒的豪赌-有驾

这场电动化大撤退,不是开倒车,而是回归市场规律的本质。

政策制定者开始妥协:减碳目标要坚守,技术路线交给市场。

车企不再赌“纯电唯一”,而是备好三套方案:燃油车保利润,混动车冲销量,电动车树招牌。

当特斯拉与新势力以颠覆者姿态高歌猛进时,传统巨头在产能、成本与消费习惯的迷宫中,选择了更迂回却更可持续的转型路径。

毕竟,大象转身的关键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如何避免跌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