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打开一堆车企资料夹时,我就想到一句话:技术,永远在路上。毕竟,全球车市就是个不断追逐创新的赛场,去年电动车全球出货量突破1.5亿台(估算/体感),同比增速保持在20%左右,增速放缓但仍然很快。这股潮流,谁都没办法挡。
那天跟朋友聊天,他说:你看,特斯拉都快成汽车界的苹果了。我笑了,苹果是硬件公司,特斯拉敢冒学苹果的名字打法,但其实汽车还是不同的,得考虑供应链、研发、市场验证……就像你买苹果手机,有的功能你用不到,但它就是要占领你的心。他点点头,又问:那自主品牌怎么破?我心里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想了想。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江淮的尊界超级工厂照片,那个数字化的全链路生产线让我有点走神。工厂里面机器人在忙,细节处,每个零件都像经过魔法一样精准拼接。其实我觉得这个数字化,没那么抽象,就像你用手机APP调饭店菜单一样,互动多了,效率就上去了。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说人家的数字化比起普通工厂的机械臂+流水线真是天壤之别,是不是还靠着华为的AI技术?也可能是工厂设计得更智能点。
我相信,江淮想走向高端,得在技术融合上多下功夫。就像你做菜,从辣酱到蔬菜,都得精挑细选,不能一锅乱扔。跨界融合,听着酷,但核心其实是资源整合和能力开放。与华为合作,把车变成移动终端,那不就是把手机经验搬到车里?别的不说,这样的合作会不会让传统研发变得更软?我也没完全搞懂。
难道所有自主品牌都在打高端牌?其实我觉得,传统的燃油车市场逐渐走下坡路,是一个大趋势。去年,国内燃油车占比已经不到60%(估算/体感),新能源占比逐步提升,传统车的江湖地位开始动摇。之前听销售说,很多中高端消费者都在看创新科技,性价比变得越来越难定义。传统功能汽车像是被淘汰的股,逐渐退出舞台。
我在想,江淮这波跨界融合,不只是为了个尊界品牌,更像是在打造一个超豪华概念。一辆中国超豪车,不只是豪华的外表,更是科技的内涵。可我也不觉得这就能一招鲜吃遍天。毕竟,豪华感是可以复制的,但科技豪华还得靠体验打分。你有没有想过,豪华应该是让人抬头仰望的存在,却也要让人觉得用得值?
你觉得未来十年,几成自主品牌能攻占全球高端市场?这是我一直想问的问题。人们都说未来属于中国品牌,但我看,像江淮这样还在开放合作中找平衡。比分角度看,高端车利润确实高,但研发投入也超出想象。为了一个超豪华品牌,可能一辆车的研发成本都在千万元级别(估算/体感),这还不算毁掉的时间成本。
曾经听修理工说:装个配件,经手的都是全球最好的供应商,价格还高。于是我就摇头:这货还得考虑供应链的博弈。就像打牌一样,谁都想出牌更划算。但一碗菜要色香味俱全,供应链要料好实在。这个料,其实就是供应商的存货能力、生产周期和成本控制。
我真有点佩服那些心怀梦想的造车人,但也觉得,敢于从0开始,特别是跨界合作,背后得有勇气。这就像你刚买了个超级智能冰箱,你会去拆它的核心芯片看个究竟吗?我不会,但我知道,里面一定干得很精彩。
说到这我得问,谁能真正做到自主创新+开放合作的平衡点?是不是像个走钢丝,一旦一边走偏,就可能全盘崩塌。
能触摸到的那点豪华感——比如坐在超豪华的车内,触摸到的真皮、氛围灯、甚至车里的微处理器,都让我觉得,这不只是个交通工具,更像一个流动的科技馆。你有没有发现,好像越来越多的豪华车其实是技术展台?我觉得,这也是未来的趋势。
我还在琢磨:没细想过的事,是不是这些跨界合作背后,藏着一个买技术、拼品牌的秘密?或者说,根本不用自己造芯片,只要能把别人的聪明整合到自己的车里,就是一场革命。
这段先按下不表,谁能在品牌+技术上日益完善,谁就可能在全球舞台站稳脚跟。但这一切,似乎都要从那些用脚投票的用户体验开始,而不是只看参数、看广告。
车,变成了一个让人期待下一秒的科技体验。后座上的他,会觉得这辆车值吗?还是只是个有趣的梦?
这就是我每天琢磨的事。你呢?是不是也在想,下一次买车,会不会选个能带你飞的未来客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