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个电摩市场真是火爆得不行,特别是12月开始,电摩和电轻摩的销量简直就是突然起飞,随便刷一刷网络,大家都在讨论骑电摩的体验、选什么品牌、怎么买才最划算。其实这波热度也不是没来由,一方面是政策放开了,另一方面几个头部品牌比如九号、小牛、极核啥的,也实实在在让出了“高端配置”,价格一下子降到4000块到6000块的区间,说真的,这样的实惠谁能不心动?
先聊聊政策。2024年9月开始新国标的电动车安全技术规范要正式实施,旧的国标车就要在今年11月30号之后彻底禁售了。以前那些只能开个二十多公里每小时,动力软绵绵的旧标电动车,马上就成历史了。新出来的这些电摩、电轻摩,速度一下子拉到50到80公里每小时,载人、爬坡、跑远路不是问题;而且造型也帅,告别了以前电动车就只能通勤“接娃买菜”的尴尬,朋友聚会、自己出门耍都特有个性。
政策放开这一块,其实影响更大。以前不少城市电摩都是不让开的,说是怕影响交通安全,结果好多用户买了只能偷偷用,万一被查还要补罚款、扣车牌,那日子真是提心吊胆。最近这两三年,不管是西安率先放开,还是信阳、盐城啥的,越来越多地方,不仅不限行了,还简化上牌,摩托车的路权也正式给了电摩。有的城市比如杭州、苏州,还特意为这些合规电摩专门修了车道。再也不用担心交警查车、路上绕着走了,正规合法地骑电摩出门,底气直接拉满。
这里面关键是个心理上的变化。以前怕被查,现在合规了,用户买车就特别放心。尤其是政策和市场一起发力,比如“万元级配置”现在只需要四五千块就能落地,以前想想都是奢侈,现在直接变成主流。这个变化,不光是真实惠,对行业也是大变革。
说到头部品牌,这波可真是诚意满满。小牛、九号、极核啥的,下场就不是简单喊喊口号,而是真的把TFT大彩屏、双活塞卡钳ABS、硬核主梁车架这些“天王配置”都往四五千档的产品里塞。以前这些顶级配置,没个一万块根本别想,现在直接成了标配。比如小牛出的风速FX,4799元买下,拉满个性,全尺寸的大彩屏一路显示各种数据,不管是骑了多远还是还有多少电,一目了然;3000瓦的电机,拉货、载人都轻松应对,强化车架骑着也特别稳定。四千多块买这种配置,两年前想都不敢想。
极核AE4基础版,一出来直接定价5139元,同样是硬核车架,动力一调直接干到70公里每小时。现在普通人用这个钱买的体验,已经能逼近油摩了——既有速度,又有安全感。再比如九号M5 100,原价挺高,但现在活动价只要7499元,对比原价直接优惠几千。智能交互系统啥的本来以前只有高端小轿车才有,现在直接搞到电摩上了,还加上特稳的车架,家里有老人孩子骑都贴心。
为啥这些品牌敢这样干?也是顺应整个行业玩法变了,以前谁说电摩带高端配置,基本都要喊高价,一辆车不个大几千都觉得拿不出手。现在大家肉眼可见,配置提升了,价格反而往下打。整个电摩市场,从原来的“价格战”,直接变成了“价值战”,谁能拿出更实用、更好玩的科技,谁就能吸引更多用户。
你看看最近10月黄金周的销量数据,中端电摩直接爆了,很多产品销量同比都翻倍,其中带这些“万元配置”的车型已经占了大半。新的消费潮流,很明显地反映出来:大家不再光盯着出行和省钱,更希望骑着有体验、有个性的高科技车,谁家配置足谁家被选。
其实这背后也是中国电动两轮车市场整个层次提升了。过去大家对电动车的印象,就是费电、慢、没啥科技含量,小到学生买大到老大爷骑,全是为了省钱。现在新国标和各地政策的放开,大家开始意识到电摩已经成为“升级版出行工具”。年轻人用来通勤,新潮十足;上班族换电摩省时间,安全不卡车;家庭买电摩带娃,家用也很方便。行业整体的技术力,都开始从原来的粗放型逐步往高端化、智能化走。
其实,不只是这几个品牌在推动,整个产业链也被带动了。比如智能仪表,现在成了标配,供应商被催着迭代技术。什么ABS刹车、智能交互、安全算法、锂电池加强都变成了基础铁律。用户体验明显提升了,骑电摩像用高配手机一样,便利、安全、科技感都拉满。
这个变化,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最实惠的当然是购车门槛直接降低。以前嫌电摩贵,图便宜去买旧标电动车或杂牌小厂货,现在头部大牌几千块就能买到顶级配置,根本不用纠结安全、售后和跑不远的问题。对年轻群体来说,这也刺激了换车欲望,谁都想骑点不一样的新潮玩意儿;上班族图省事,也能选个性能稳的大家伙,甩开堵车烦恼。甚至不少家庭,宁愿刷卡贷款也要上电摩,省油钱不说,还能多点体验感。
对于行业整体来说,这样的变革会让电摩厂商更加卷创新。谁家配置不过关,价格一高,马上被市场淘汰。头部品牌这波把“高端技术普惠”变成了常态,用户被宠惯了,以后啥产品没点新花样根本没人搭理。趋势就是电摩越来越走高端智能化路线,国产品牌也再一次打出了世界级的产品力。
说到这,也有不少问题值得关注。比如市场越来越大,竞争也会更猛。价格打下来,品质不能掉,以前还有杂牌超标车、组装货冒充,这类产品会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未来,像九号、小牛、极核这样的大品牌可能会继续扩容,拼的是技术、服务、用户体验,而那些跟风的小品牌就毫无还手之力。
另外交通管理部门也得跟上,车多了就要科学规划车道、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加强安全驾驶培训。不然电摩多了,交通事故风险也会提高;想用电摩就要保证安全,这才是行业长远发展之道。
最后,合规与配置共同拉动的电摩新周期,是中国出行方式的一次大升级。对于用户来说,更安全、更有体验的新电摩,成了大家通勤和家用的新选择;对于行业来说,这种竞争让企业积极创新,把最好的产品和技术拿出来服务消费者;对于市场来说,整个电摩领域已经不止是简单的价格比拼,而是越来越看重产品价值、用户体验和技术进步。
如果你现在正好要选电摩,不如好好看一看这些新出来的高配性价比产品,不用再为旧标担心,也不用羡慕万元配置,花四五千元就能体验昔日高端。电摩这波全面提速、降门槛,实在是中国出行市场的福音,也一定会让更多人享受到智能出行的便利和乐趣。不过行业本身也要警惕卷配置、降价带来的品质松动,要始终保证技术创新和用户安全。行业在变,用户需求也在变,未来要靠产品力和服务力才能一直赢下去。电摩的革命已经开始,谁能坚持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谁就是明天的行业巨头,这点,任何品牌都得好好琢磨琢磨!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