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与比亚迪的新能源大战:为何2年输掉96万辆,却又在49万辆后反杀?

2020年的冬天,吉利展厅里依旧是燃油车的天下。销售员熟练地翻开配置册,滔滔不绝地介绍着星瑞、博越的动力与操控,那时谁也不会想到,仅仅两年后,新能源的洪流会将它硬生生推到身后。那一年,吉利卖出了132万辆车,稳坐自主品牌销量头把交椅;比亚迪却还徘徊在40万辆的档口,仿佛是“另一个赛道”的选手。

吉利与比亚迪的新能源大战:为何2年输掉96万辆,却又在49万辆后反杀?-有驾

转折发生在2022年。比亚迪彻底弃掉燃油车,加足马力冲向新能源;吉利却仍心怀两条腿走路的谨慎。那一年,比亚迪狂飙到186万辆,一举超越。吉利的发布会不再是媒体追逐的焦点,赛道上,小米高调入局,赛力斯话题不断,蔚小理在生死线上挣扎却赢得尊敬,连一些倒下的品牌,都比吉利更容易引发讨论。那是一种被边缘化的寂寞。

2025年年中,剧情出现反转。吉利与比亚迪的销量差距被缩到20万辆,重夺王座的信号突然清晰了起来。桂生悦站在“一个吉利”战略说明会的台上,用简短的句子直白地说——市场已经不给我们犯错的空间。极氪、几何、银河、领克、沃尔沃、极星……那个品牌版图曾像一张拼贴画,七零八落,各自为战,如今必须被抽丝剥茧地整合。几何并入银河,领克和极星并入极氪,极氪回归吉利体系,沃尔沃则依旧保持特殊的股权与合作关系。看似干脆的合并背后,是多年内耗与重复投入的沉重包袱。

吉利与比亚迪的新能源大战:为何2年输掉96万辆,却又在49万辆后反杀?-有驾

极氪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吉利的弯路。2021年首款001上市,外形惊艳,开起来却因车机体验差,被吐槽“半成品”。为挽回口碑,吉利砸下3亿元为新老车主免费更换8155芯片,甚至提前在车里预留升级空间。后来又干脆买下魅族,想着软硬件一把抓。但几年下来,车机依旧是舆论痛点,2024年更因换代节奏过快、价格骤降而得罪老用户。一年三次“磨剑”,新车主喜笑颜开,老车主心里凉透。这种节奏下,研发成本高企,销量却起不来,魔咒般困住了吉利的电动化转型。

平台战略的摇摆让吉利在新能源赛道上失了先机。CMA架构曾是燃油车时代的王牌,吸收了沃尔沃的安全基因和成本控制经验,可它毕竟是为燃油车而生,对电动化的适配力有限。低端的FE平台老旧拖累了几何,做出的多是品质堪忧的“油改电”,在市场里渐渐沦为网约车标签;高端的SEA平台虽然技术领先,却造出了成本高、受众小众的极氪001、009和X,离走量和盈利都很远。一个太超前,一个太落后,中段空心,像极了被拉开的口子,迟迟无法弥合。

吉利与比亚迪的新能源大战:为何2年输掉96万辆,却又在49万辆后反杀?-有驾

直到2024年4月,吉利才正式端出属于新能源时代的GEA架构。研发团队低调但坚决,把“成本效益”刻进了目标:与老CMA平台相比,整车BOM成本优化15%-20%。首发的银河A7一亮相,价格和定位就瞄准秦L DM-i,直接在中低端混动车市场与比亚迪短兵相接。不到半年,银河系列就交出了49万辆的成绩,占吉利新能源销量的半壁江山。银河星愿冲到了全国乘用车销量榜首,星耀8则拿下B级插混轿车第一,气势已不同往日。

车市的竞争,被浓缩成了几行冰冷的配置和价格表。银河L7早期的1.5T+3档DHT,如今在大部分版本上被1.5L+1档DHT取代,纯电续航统一为115公里。减配是为了让起步价压到11.58万元,对标宋PLUS DM-i时,还特意在座椅舒适度、影音配置等用户感知度高的细节上多给一点料。这种打法简单粗暴,却直击消费者的购车逻辑:同价谁更划算,谁就有机会。

吉利与比亚迪的新能源大战:为何2年输掉96万辆,却又在49万辆后反杀?-有驾

走到今天,吉利燃油车的基盘依旧稳着,中国星系列还在支撑销量底座;银河主攻主流新能源市场,领克切潮流运动科技,极氪继续深耕高端。左手是压低成本快速出手的银河,右手是仍具品牌溢价的极氪,吉利似乎重新找到了对抗比亚迪的姿势。

金九银十临近,展厅里摆放着星愿与A7,比亚迪的海鸥、秦L DM-i在不远处的另一家店里等待顾客比较配置。雨后的空气带着焊接车间的金属气味,显得沉重而兴奋。楼下的销售顾问在和客户解释续航模式,玻璃门外,一个年轻人正在犹豫是否跨进来——这瞬间,或许就藏着吉利能否追上的答案。

吉利与比亚迪的新能源大战:为何2年输掉96万辆,却又在49万辆后反杀?-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