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重组大戏:央企变阵背后的硬核突围战
各位车友,这车,有点意思!
长安汽车最近这波操作,堪称车企版“变形记”——从军工系子公司一跃升格为国资委直管的汽车央企,还顺手把东风合并的传闻变成了技术协同的伏笔。
“三级跳”变一级央企,汇报层级砍掉三分之一,这效率提升比特斯拉的零百加速还猛。
但资本市场为啥不买账?新能源占比冲到41%的亮眼数据背后,又藏着哪些硬核杀招?今天学姐就带大家扒一扒这场重组大戏的真相。
---
一、军工基因突变:从“绕来绕去”到“直捣黄龙”
老车友们都知道,长安过去顶着军工帽子,决策链条长得能绕重庆两圈。
“研发立项等半年,竞品新车都改款了”——这种尴尬局面现在被彻底打破。
重组后,长安的汇报层级从三级压到两级,朱华荣那句大白话“决策快三成”可不是吹的。
学姐划重点:
- 辰致科技的成立堪称妙手:把零部件业务打包独立,既避免资源内耗,又能专注攻坚线控制动、智能底盘这些卡脖子技术。
路上曝光的V标重卡,车顶雷达阵仗比特斯拉Semi还夸张,军工转民用的想象空间直接拉满。
- 深蓝S7连续三个月销量破万,阿维塔12激光雷达版杀到30万内,说明长安终于搞懂了新能源的玩法——“油电同价”战略可以贵两万,但智能化必须碾压对手。
UNI-V搭载的北斗天枢2.0系统,把城区NCA下放到15万级市场,这招直接让小鹏NGP“气的蹦起来”。
---
二、资源整合的阳谋:不是堆销量,而是抢技术制高点
别看长安和东风合并黄了,但“专业深度协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两家去年销量一涨一跌,互补性极强:东风强在混动技术储备,长安胜在智能网联落地快。
明年量产的线控底盘,就是整合研发资源的第一个成果。
学姐亲测痛点:
- 重庆两江新区砸5000亩地搞长安生态城,复刻华为松山湖模式。
电池厂+芯片研发中心+自动驾驶测试场打包布局,连出租车都用未上市的深蓝L7试跑。
但固态电池团队从宁德时代挖来后,能否抢在丰田之前量产?这才是真·生死局。
- 海外布局的“反向输出”野心不小:泰国右舵工厂刚投产就撞上日系降价潮,慕尼黑车展上激光投影大灯怼奔驰EQE。
但广汽埃安已在印尼抢滩,长安的“欧洲设计中国智造”人设能不能立住?
---
三、争议与机遇:央企身份是护身符还是紧箍咒?
资本市场对长安股价“躺平”的态度很诚实:半年折腾三次架构,销量增幅才1.6%,确实说不过去。
但学姐发现两个隐藏爆点:
1. 渠道革命玩得野:阿维塔体验店开进SKP,深蓝承包三四线万达广场中庭,欧尚Z6专供滴滴搞“百万司机焕新计划”——这波操作让比亚迪D1直呼“真香”。
2. “不考核利润只冲市占率”的狠话背后,是朱华荣赌上了央企的体制优势。
长安马自达股比调整、三菱产能转新能源基地,每一步都在清理门户。
---
四、学姐锐评:重组只是发令枪,技术突围才是马拉松
长安这轮重组最聪明的,是没学一汽收购夏利那种“以大吃小”,而是用军工底子+民企打法搞技术精准爆破。
但隐患也很明显:
- “油电同价”战略价格倒挂:CS75混动比哈弗H6新能源贵两万,消费者会不会被“劝退”?
- 渠道整合风险:众泰和江南汽车的前车之鉴还热乎着,直营+代理混合模式在北方试点能跑通吗?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长安这波是“天塌了”还是“换姿势抢跑”?评论区聊聊!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P.S. 想蹲长安固态电池实测的老铁们,关注学姐下期拆车报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