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最近,特斯拉的朋友圈有点热闹。
不是因为又卖了多少车,而是因为它的老对手们突然集体发力:
比亚迪在欧洲销量反超它,小米汽车在国内直接“截胡”Model 3和Model Y的用户,甚至还有媒体调侃:
“特斯拉终于有了点‘普通公司’的味道。”
这事儿听着有点魔幻。
毕竟十年前,特斯拉还是那个“电动车代名词”,Model S一出场,多少人喊出“未来已来”。
可如今,它在欧美市场销量下滑,国内被小米、比亚迪等品牌围追堵截,连财报都开始写“自由现金流只剩1.5亿美元”这种让投资人皱眉的句子。
一、特斯拉的“普通”时刻
先说说特斯拉最近的处境。
根据最新财报,第二季度它卖了38.4万辆车,比去年少了13.5%。
这个数字乍看不算差——毕竟全球车市都不算景气。
但问题在于,特斯拉的销量主力还是靠Model 3和Model Y撑着。
这两款车分别上市了8年和5年,相当于手机圈里“iPhone 11还在卖得最好的”那种情况。
更尴尬的是,过去特斯拉靠马斯克的“科技狂人”人设吸粉,但现在这招在欧美市场有点失灵了。
今年初马斯克“参政”之后,部分美国消费者甚至发起“让特斯拉下架”的运动,有人直接上街砸车。
欧洲市场更惨,虽然电动车整体销量涨了27.2%,但特斯拉连续6个月下滑,连4月的汽车注册量都被比亚迪超过了:
要知道,比亚迪在欧洲还要交27.4%的关税呢。
二、小米和比亚迪的“闷声发大财”
特斯拉慌的不是销量下滑,而是对手们太会“搞事情”。
先看比亚迪。
这家原本靠燃油车起家的车企,现在成了欧洲电动车市场的“黑马”。
它的策略很简单:把国内卖得好的车,硬扛着关税卖到欧洲。
比如比亚迪海豹、汉EV这些车,在国内已经是爆款,到了欧洲价格也不便宜,但照样卖得动。
更狠的是,比亚迪还把自家的刀片电池技术玩出了花:
续航扎实、安全性高,连特斯拉引以为豪的4680电池都被它甩在了后面。 再说小米。
去年SU7一上市,直接在纯电轿车市场抢了Model 3的风头。
今年6月YU7刚发布,一天锁单量就破了24万。
小米的打法更绝:把手机圈的“性价比”搬到了汽车上。
比如YU7标准版比Model Y便宜1万块,但标配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甚至还能和小米手机、智能家居联动。
雷军这招“人车家一体化”玩得比马斯克还溜:
现在买小米车的人,不少都是冲着“家里有米家设备”来的。
三、技术优势的“褪色”
特斯拉过去最硬的底牌是什么?
三个字:自动驾驶。
但最近这优势也开始打折扣了。
马斯克嘴上说着“Robotaxi要全面铺开”,实际上奥斯汀的试运营还得配安全员,连方向盘都没去掉。
更尴尬的是,欧洲的GDPR法规限制数据回传,导致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在那边迭代速度只有国内的1/3。
反观国内车企,华为、小鹏早就把城区智驾玩明白了,特斯拉FSD连变道成功率都落后15个百分点。
电池方面更不用提。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专利数已经反超特斯拉200%,宁德时代的神行电池量产了,特斯拉还在为4680电池的良率发愁。
就连小米SU7用的800V高压电池包,续航和安全性都压了特斯拉一头。
更现实的是,特斯拉为了控制成本,被迫高价采购宁德时代电池,而比亚迪早就实现了电池自给自足。
四、六座SUV市场的“混战”
特斯拉最近憋了个大招:
推出六座版Model YL。
新车轴距3040mm,车身快5米了,起售价预计40万左右,主打“家庭用户”。
但问题是,这个细分市场早就被对手们挤爆了。
蔚来乐道L90直接把六座SUV的价格拉到30万以内,理想i8瞄准35-40万区间,问界M8纯电版甚至配上了华为ADS4.0智驾系统。
这些车要么空间更大,第三排腿部空间892mm,要么智能化配置更高,冰箱、彩电、大沙发都成标配,特斯拉Model YL就算上市,也得面对“价格没优势、配置不惊艳”的尴尬。
五、特斯拉的“自救”策略
当然,特斯拉也不是坐以待毙。
短期看,它打算“一上一下”双管齐下:
往上:Model YL瞄准高端家庭用户,靠加长轴距和六座布局拉高售价。
往下:推出一款外形和Model Y几乎一样、但价格更低的“平价车”。
马斯克说这车会在美国量产,售价可能压到2.5万美元,约18万人民币,想靠性价比抢回市场。
长期看,特斯拉还在押宝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
但这两块都得看监管脸色:
Robotaxi要在美国过联邦和州z府的层层审批,人形机器人Optimus3量产还得等3个月,马斯克自己都承认“早期毛利率大概率为负”。
六、特斯拉的“新身份”
有意思的是,特斯拉现在总爱强调自己是“AI公司”,不是汽车公司。
但现实很打脸:
汽车业务占了总收入的75%,AI相关业务连“赚钱养家”的能力都还没证明。
更现实的是,投资人买特斯拉的账,过去靠的是“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的想象空间。
但现在,这些技术短期内变现的希望渺茫,反而被比亚迪、小米这些“传统车企”用实打实的产品抢了市场。
特斯拉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厉害的公司,也架不住对手集体进步。
比亚迪靠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在欧洲站稳脚跟,小米用生态协同和性价比打法撬动国内用户,而特斯拉呢?
一边忙着应对销量下滑,一边还要在自动驾驶、机器人领域烧钱,哪头能成,现在都得打个问号。
说到底,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已经从“谁技术强”变成了“谁更能打”。
特斯拉曾经是那个跑得最快的选手,但现在,后面的追兵已经快赶上来了。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