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评价中国发动机:难以赶上日本水平!

日本评价中国发动机:想赶上日本,还有点儿难度!

日本专家"开麦"唱衰,中国发动机真被小瞧了?

最近日本某知名汽车媒体刊文称:"中国在发动机领域想追上日本,还有点儿难度!"还列举了一堆数据对比,比如"热效率差5%""寿命短10万公里""技术积累少20年"。

这话说得那叫一个自信,仿佛中国发动机还在"原地踏步",而日本早已"封神"。

事实真是这样吗?

日媒评价中国发动机:难以赶上日本水平!-有驾

要知道,就在这两年,中国车企的发动机技术突破一个接一个,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屡创新高,让不少海外同行都刮目相看。

日本这波评价,到底是有理有据,还是"老黄历"式傲慢?

日本选择性失明?

说起日本对中国发动机技术的评价,那股子"老师傅"的架子可真是端得稳稳的。按照一些业内数据显示,中国主流涡轮增压发动机热效率均值确实还在追赶阶段,而日本头部企业的数据看起来更亮眼一些。

但问题来了:这些数据反映的是"现在时"还是"过去式"?

咱往前倒三年,2021年的时候,中国自主发动机的热效率普遍还在35%左右徘徊,日系却已稳定在40%以上。那时候要说有差距,确实是事实。可这才过了三年,中国就"闷声干大事"了。比亚迪的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飙到43.04%,后来的第五代DM技术更是达到了46.06%,获得了中汽研的权威认证。

这个数字什么概念?

日媒评价中国发动机:难以赶上日本水平!-有驾

已经和丰田最先进的混动系统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了。

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广汽集团在2024年4月宣布的技术突破:单缸机指示热效率超过52.5%,多缸机有效热效率超过46%。这个数据一出来,连业内专家都呼"没想到"。还有吉利汽车在2024年10月发布的雷神EM-i超级电混,实现了当前量产汽油发动机的全球最高热效率46.5%。

为啥日本专家总爱拿"均值"说事儿?

说白了,就是挑着"自己还领先"的部分讲故事。就像班里有个学生以前总考,后来全班都进步了,他发现有人快追上自己了,赶紧指着"平均分"说:"你们整体还是不如我!"这不是自信,明显是心虚的表现。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混动专用发动机这个细分赛道,中国品牌的表现已经可以说是"后来居上"了。2020年比亚迪DM-i技术发布时,43%的热效率就已经超越了当时丰田和本田混动系统里的高效率发动机。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又提升到了46.06%,仅用三年时间就将热效率提升了3.02个百分点。

日本汽车技术的优势,说到底还是建立在传统燃油车时代的技术积累上。可现在这个时代,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当赛道从"谁烧油更省"变成"谁用电更智能"的时候,过去的经验有多少还能派上用场,这可真不好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发动机曾经是真的"卡脖子"。上世纪90年代,一辆桑塔纳的发动机技术,咱们得花天价引进;2000年初,国产车被吐槽"小马拉大车",爬个坡都抖三抖。

但现在呢?

咱们的技术迭代速度,连国外工程师都"看不懂"。

先说"热效率"这个硬指标,它相当于发动机的"减肥增肌",数值越高,烧同样多的油能输出的劲儿越大。日本靠的是"精细化打磨":材料用顶级镍基合金,气缸壁加工精度达到微米级,甚至一颗螺丝的扭矩都要反复测试几千次。这套路没毛病,但问题是成本高、周期长。

中国呢?

日媒评价中国发动机:难以赶上日本水平!-有驾

走的是"另辟蹊径"的路子。比如长城的"柠檬混动DHT",用两挡变速箱调节发动机转速,让它在最省油的区间工作;广汽的"钜浪动力",给气缸盖装上"水冷中冷器",进气温度降15℃,燃烧效率大幅提升。这些创新思路,很多时候比单纯的精密加工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再看"极端环境适应性",青藏高原的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60%,普通发动机到这里"哮喘"。中国品牌的应对方式很实在:把实验室搬到了漠河北极村、海南热带雨林、新疆火焰山,用"土办法"堆出来的实战经验。一汽红旗的V6发动机在可可西里测试,零下30℃冷启动只需3秒,海拔4500米时功率衰减不到8%,这些数据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技术积累。

"产业链自主化"这个大工程。以前咱们的发动机,涡轮增压器靠德国博世,电控系统靠日本电装,连一个小小的活塞环都得进口。现在呢?潍柴自主研发的WP13H柴油机,从曲轴到传感器全是国产;航发集团的技术反哺民用,让航空级耐高温材料用在了汽车发动机上。

奇瑞的鲲鹏2.0T发动机就是个典型例子。这台发动机最大功率192kW,扭矩400N·m,在马力机实测环节居然测出448N·m的最大扭矩,超越原厂数据。厉害的是,它采用了鱼肚型进气道设计,配合高滚流的活塞冠面,让发动机滚流比达到了2.1左右,燃烧效率上了一个台阶。

日媒评价中国发动机:难以赶上日本水平!-有驾

长安的蓝鲸NE发动机也是技术突破的代表作。这台1.5T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40%,跟业界公认的丰田2.5L自然吸气发动机处于同一水准。厉害的是,它还是同级别唯一采用全可变排量机油泵的机型,能根据发动机工作状况供给适量机油,真正做到了"按需分配"。

时代变了,赛道也换了!

日本发动机的优势,本质上是"燃油车时代的遗产"。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日系车企押注"省油耐用",靠着精益生产和匠人精神,在自然吸气发动机领域攒下了口碑。

可问题是,现在已经是新能源车的天下了。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35.2%,全年更是突破了40.9%。插混车型的增长更是猛得吓人,同比增长超过80%。

意味着什么?

发动机不再是"唯一主角",而是要和电机、电池组成"铁三角",一起服务于整车的能耗控制和动力输出。

日媒评价中国发动机:难以赶上日本水平!-有驾

中国的策略很聪明:一边继续优化燃油发动机,毕竟还有大量燃油车存量市场;一边猛攻混动和电动技术,抢占未来制高点。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就是思路的典型代表。这套系统以大容量电池和高性能大功率扁线电机为基础,让发动机在高效转速区发电,适时驱,摆脱了对发动机的过度依赖。

结果就是:在市区行驶时,将近99%的工况下是用电机进行驱动,81%的工况下发动机处于熄火状态,完全零油耗。而到了电量不足时,该混动系统则瞬间变成低油耗的混动车型。"可油可电"的灵活性,是传统燃油车根本做不到的。

反观日本,却还在"燃油车舒适区"里打转。丰田章男曾公开反对全面电动化,说"电动车会让日本失去550万个工作岗位"。保守心态,导致日系在混动技术上被中国反超。中国品牌的插混车型,纯电续航普遍超过100公里,而日系主流还在50-80公里徘徊。

要命的是技术路线的分歧。日本还在死磕氢燃料电池,想着用氢能源"弯道超车"。可现实很骨感:全球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成本居高不下,消费者接受度有限。而中国则在锂电池技术上持续突破,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在安全性、续航里程、充电速度上都有显著提升。

2024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279.3万辆,超越日本的201万辆,连续保持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的地位。这个数字背后,新能源汽车功不可没。欧洲消费者"排队"订购中国新能源车,看中的不仅是价格优势,更是技术领先带来的产品力。

所以说,日本专家说"中国追不上",更像是"用旧地图找新大陆"。当赛道从"比谁烧油更省"变成"比谁用电更智能",日本的优势正在被快速稀释。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线性追赶",而是"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赛车"。

网友:"日本专家是不是活在上世纪?现在国产车出口到欧洲都抢着要,谁还买他们的老古董?"

也有日系车主不服:"我家雅阁开了15年没大修,国产车真能比?"

咱来理性分析下:说"国产发动机不行"的,大概率是拿十年前的老印象说事儿。那时候确实有国产车"小毛病多"的问题,动不动就漏油、异响,车主苦不堪言。但现在技术迭代太快,很多老观念该更新了。据车质网等权威平台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汽车品牌的整体投诉率呈下降趋势,产品可靠性明显改善。

说"国产已经超越"的,也别太激进。毕竟日本在高端发动机领域,比如F1赛车用的2.4L自然吸气机,热效率超50%,精密加工工艺上还有优势。但咱得看清大势:中国发动机的目标从来不是"全面碾压日本",而是在新能源时代找到自己的赛道。

有意思的是,不少海外媒体也开始关注中国发动机技术的突破。德国《汽车周刊》就专门报道了比亚迪代DM技术,称其"重新定义了混动发动机的技术标准"。连向来挑剔的欧洲汽车媒体都开始正视中国技术,这说明什么?

说明技术实力是藏不住的。

历史会证明,哪选择更明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