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智行最近这张“防诈”告示,颇有点“江湖救急”的味道,生怕大伙儿被那些“骨折价”的新车信息给忽悠瘸了。这年头,谁兜里揣着俩钢镚儿不想让它生出仨?但“平地抠饼”的事儿,咱得咂摸咂摸,别最后血本无归。
明面上,那些个“代下单”的,挂着问界、智界、享界的羊头,在社交媒体上招摇过市,声称能给你整到“内部价”。鸿蒙智行直接泼了盆冷水,说这事儿悬乎,想提新车还得认准“嫡系部队”(官方授权店)。还拍着胸脯保证,店里的小二不会私下收钱,更不会硬塞给你那些“野鸡”配件和保险,也不会许诺啥“编外”的购车甜头。你要是碰上这种“棒槌”销售,还能去“告御状”,人家赏你五万积分!
这事儿听着玄乎,但细一琢磨,又门儿清。一方面,现在新能源车市杀红了眼,各家都铆足了劲儿地抢地盘,降价促销见怪不怪。另一方面,消费者也猴精了,货比三家,就怕当冤大头。这“低价代购”,恰恰是瞅准了这档子事儿。
那么,这“代购”葫芦里卖的啥药?还不是“利”字当头!你以为人家是菩萨心肠,白给你省钱?背后肯定埋着雷。要么是“连环贷”,先让你交个订金,然后找茬加价;要么是“卖猪仔”,你的个人信息被转手卖给那些“苍蝇”营销号;更甚者,直接就是“仙人跳”,你钱一到账,人家就跑路了。
鸿蒙智行这一嗓子,算是把这“暗箱操作”给揭了个底儿掉。它也是在给自己“贴金”,强调“根正苗红”的可靠性。毕竟,现在车市风云变幻,品牌口碑就是命根子。但光靠官方发声,就能把这些“幺蛾子”给扼杀了吗?怕是有点一厢情愿。
说白了,这种“低价代购”能招摇过市,是因为有市场需求。大家都想捡便宜,都想薅羊毛。当官方渠道的价格不够“炸裂”时,一些人就会剑走偏锋,去寻摸所谓的“旁门左道”。归根结底,还是供需关系说了算。
再深挖一层,这事儿也暴露出汽车销售模式的一些弊端。传统的4S店模式,价格不透明,服务也看人下菜碟,早就饱受诟病。现在新能源车企搞直营店,虽然价格算是“童叟无欺”,但优惠力度可能不如那些“野路子”。这就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
再者,现在社交媒体鱼龙混杂,信息真假难辨。一些人利用消费者的“贪小便宜”心理,炮制各种“内部渠道”、“独家优惠”,引诱人上钩。监管部门也得支棱起来,加强对社交平台的巡查,严惩虚假宣传和诈骗伎俩。
其实,这事儿也给咱老百姓提了个醒。买东西得多个心眼,别被所谓的“抄底价”给迷了眼。特别是涉及到大宗消费,更要慎之又慎。与其相信那些来路不明的“掮客”,不如选择官方渠道,虽然价格可能“肉疼”一点,但至少能买个安心。
平心而论,鸿蒙智行这次的公告,也算是给整个汽车圈敲响了警钟。消费者对价格敏感是人之常情,但车企不能只想着打价格战,更要死磕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只有真正让消费者觉得“物超所值”,才能赢得市场。
鸿蒙智行官方授权门店“遍地开花”,突破1000家,这速度确实够呛。但数量的飙升,不代表质量的同步提升。如何规范门店管理,提升服务水准,也是鸿蒙智行需要正视的课题。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锅甩给“消费者爱贪小便宜”时,是否忽略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和社会诚信体系的脆弱?这种“低价陷阱”的出现,不仅仅是个别消费者的“马虎眼”,更是整个社会的一道考题。
所以,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贴上“消费者需理性”的标签,更需要车企、监管部门、社交平台联手,打造一个健康、透明、靠谱的汽车消费生态。别让消费者为了省几个“仨瓜俩枣”,最后连“棺材本”都搭进去。这,才是关键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