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消息,依据标准化工作的整体部署与安排,工信部现将申请立项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面向社会进行公示,广泛征集各界意见。
从项目建议书披露的主要内容来看,该标准对汽车车门把手的多个关键方面提出了详细且明确的安全技术要求。在安装要求方面,针对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标准明确了其安装位置、安装方式以及安装牢固程度等具体指标,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车内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通过该把手打开车门,保障生命安全。据悉,此次《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汇聚了行业内多家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包括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
《道德经》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工业和信息化部解决隐藏式车门把手隐患,是管理细化的范例,意在于细微处立规矩、定标准,堵住一个个小的“蚁穴”,夯实中国制造的“千里长堤”,这对于今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尤其具有现实针对性。
汽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近些年,中国汽车产业牢牢把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历史机遇,着力创新发展实现了换道超车,使新能源汽车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新三样”之一。新华社1月17日报道,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2024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41.83%,同比增长51.49%,从2019年的120万辆到2024年的1125万辆,呈高速增长态势。
但快速增长的新能源车辆,却在小小的车门把手设计上屡屡遭人诟病。传统汽车设计中,外露式门把手是功能优先的产物。但有些新能源汽车的车门把手设计,却过于标新立异,好像现代感很强,却经不起码的安全拷问。从特斯拉Model 3的电子弹出式设计,到蔚来ET7的感应式把手,再到小米SU7的半隐藏式方案,开新能源车门前要经历找暗门、摸机关、防夹手三关,常有人抱怨“打车时因不会开门被后车狂按喇叭”。
看似漂亮的车门把手设计,带来的是致命隐患。2024年4月,山西侯平高速发生事故,车辆因碰撞导致电源切断,电动门把手无法弹出,救援人员被迫破窗启用机械应急装置;2025年1月哈尔滨极寒天气中,多辆新能源车因门把手结冰无法弹出,车主被困车内;广州暴雨期间,某品牌车辆涉水后电路短路,电子门把手失效导致乘客无法脱险。
虽然不断出现安全隐患,但车企对隐藏式门把手依然热衷不已。这背后,据说“是设计美学、空气动力学优化、科技仪式感与行业竞争共同驱动的复杂逻辑。”
传统上,美学与实用性确实存在对立的一面,是照顾“好看”,还是照顾“实用”,常常让设计者费尽心思。优秀的设计者,总是善于将实用性和艺术性融合为一体。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工具,具体到车辆,艺术性则必须附着在实用性上,是在讲究实用的基础上追求好看,而不能为了好看牺牲实用性,更不能为了好看而牺牲安全性。
安全,是产品制造的至高追求,因为一切美好生活,都是以安全为前提。我们今天追求高质量发展,其中包括高质量生产,更包括高质量生活,高质量生产是高质量生活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实现高质量生产离不开高质量管理。管理从哪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从人们最关心的安全做起。
既然在现实中已经出现因为汽车门把手设计不合理而出现危害生命财产安全的案例,那汽车生产厂家就应该第一时间改变门把手设计,这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起码尊重。但如果汽车企业在这方面意见不统一,那具有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就必须通过立规矩、定标准,统一门把手设计,本次工信部现将申请立项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面向社会进行公示,并广泛征集各界意见,就体现了政府管理上的“到位”。
从更广泛的视角看,随着科技的进步,产品的迭代增多,产品设计的“花样”越来越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远影响。这其中,有些设计变化,容易让人适应;有些设计,则让人犯难,也即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未必都是舒适体验。
科技进步必须“以人为本”,产品设计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安全又舒适是永远的宗旨,那些被实践证明不安全的设计必须加快淘汰。“为大于其细”,不安全的隐藏式车门把手,是该换掉了!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