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汽车业治理“内卷式”竞争不仅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行动上也开始立竿见影。一场全行业的集体觉醒,正在汽车领域全面铺开。
在日前落幕的2025中国汽车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破除“内卷式”竞争的话题再度成为焦点。值得一提的是,汽车人对“反内卷”的认知和格局迅速提升。论坛现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呼吁,汽车行业要互相学习、互相谅解、互相理解,中国汽车人要“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担当起把中国汽车做强、做大、做长久的责任。
尹同跃的呼吁不仅道出了企业的心声,也再次将全行业治理“内卷式”竞争引向更高的境界——“反内卷”绝不是一家或几家企业的部分行为,而要成为全行业的集体意识和选择。
提及“内卷式”竞争,除了价格的恶性竞争之外,“黑公关”猖獗、排行榜“注水”、“拉踩式”营销、拖延供应商账期等扰乱市场秩序、有损舆论导向、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的不良现象尚未在全行业完全消除。回首中国汽车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来时路,无论在百废待兴中的蹒跚起步,还是在改革开放中茁壮成长,抑或跃升为全球新车产销第一大国,以及在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凭借电动化、智能化优势逐步实现全球引领,在每个成长阶段、每个关键节点,团结协作、奋发向上都是中国汽车业一步步实现突破的关键。如今,行业治理“内卷式”竞争的行动也应如是。笔者认为,作为一家不仅着眼现在,更面向未来的企业,需要真正把格局打开。尤其在市场环境波动、竞争压力空前的当下,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经销商……身处产业链上下游的每一员都应理性认识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
中国汽车驶向全球市场、世界舞台的脚步势不可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更需中国汽车行业集体摒弃“内卷式”竞争发展模式。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所言:全行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不可回避,中国汽车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应该把“家里的事”解决好,不能由“内卷式”竞争再走向“外卷”。
“内卷式”竞争扭曲市场机制,造成资源浪费,导致重复建设,影响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使投入产出效率下降,发展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多年来,中国汽车积累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优势、沉淀的协同创新格局、营造的良好产业生态,容不得“内卷式”竞争肆意破坏。毕竟,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中国汽车全行业仍然面临诸多共同机遇与挑战。从国内市场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到面向全球市场的“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全行业必须合力突围。
从产品到技术,从品牌到服务,从产业链、价值链到创新链,中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也必将惠及全球汽车产业。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已参与到跨国车企、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与创新中。付炳锋强调,真正的竞争优势最终依靠价值创造,需要车企从技术创新、产品品质、用户体验、品牌文化等维度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能只做“量的冠军”,更要成为“质的标杆”。只有市场从价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中国汽车才能真正赢得未来。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在论坛上的一席话也在印证:摆脱“内卷式”竞争,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结协作。他认为,破界共生协同,是实现汽车产业成功、应对系统性挑战的正道。持续的“价格战”已将行业盈利能力降至极低水平,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引发质量妥协,遏制创新,并最终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挑战超越国界,需要全球合作。例如,共同促进自由贸易,增强供应链韧性;促进技术开放,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的协同创新;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减碳合作;共同营造良性竞争环境等。
有专家指出,“内卷式”竞争现象之所以如此普遍,与企业对传统竞争理念的路径依赖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大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秉持零和博弈观念,缺乏共赢思维,认为竞争就是丛林法则下的你输我赢,导致企业为争夺资源而陷入恶性竞争。当然,造成“内卷式”竞争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无意识的随波逐流带来的只能是“剧场效应”。不断降低“底线”的竞争,最终会将企业引向歧途。对于行业整体而言,一场有关市场竞合的集体意识觉醒势在必行,这恐怕也是尹同跃在论坛上一席话引发行业热议的深层次原因。
文:王璞 编辑:庞国霞 版式:刘晓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