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的气氛有些微妙,一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攻防战。理想纯电新车i6的售价谣言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时,我正刷着月度销量榜单——那个此前以一骑绝尘姿态领先的新秀,突然被蔚来、小鹏反超。有人热烈讨论,有人冷淡置评;而官方高层这边,手机不停震动,媒体电话你方唱罢我登场。“理想i6要卖23万以下!”这句话像把刀,插在市场的期待里,也插在品牌公关部的神经上。作为长期游走在犯罪现场和舆论风暴间的人,我当然明白:一串数字,足以让一辆车的生死在谣言间浮沉。
我有时会想,如果我是理想或蔚来的公关人员,此刻是坐沙发上对着陶瓷杯发呆,还是在Excel里一遍遍测算销量如何逆转?又或者,像推理小说里的主角,开始打捞每个细节——是谁放的风,背后动机是什么,这个23万,是故意捧杀还是真的有人知道内幕?在车圈,谣言从不会无源之水,媒体、对手、用户、投资人都在用数字彼此试探,像冷静的棋局,多一分情绪,少一分理性,都是输赢的变量。
事件本身其实不复杂。理想销量刚刚被对手反超,引发市场信心波动。随后,部分媒体爆料理想i6即将上市,起售价可能低于23万,供应商甚至被传收到“2.5万辆月销预期”的风声。不少人闻风而动,认为理想将彻底杀入亲民纯电市场,成为下一个价格屠夫,让特斯拉、小鹏、小米和蔚来都压力山大。舆论热浪才起,理想负责产品线的李昕旸就出来辟谣:“关于价格和销量报道都是不实消息。价格会和产品价值匹配,大家觉得物有所值。”而后,理想的大当家李想则表态:i8目标0.6万辆月销,i6目标1万辆,MEGA贡献一部分,纯电车型总体2万辆。这数据听着不算疯狂,也不算低。现在谁清楚,谣言究竟是高估还是低估了他们的底气?
我的看法很简单——市场并不缺捧杀与唱衰,只是捧杀有时比唱衰更致命。对造车新势力来说,外界预期像一根弹簧,拉得太紧,松开反弹时伤人伤己。理想的粉丝和同行都喜欢用“价格屠夫”“销量黑马”这些词汇来塑造偶像,但实际操作里,产品定价要考虑成本、品牌价值、市场定位、技术分层、供应链稳定性,以及如何给投资人讲一个够漂亮的故事。23万这个数字,似乎很美,但一旦成为群众共识,就是一种“斯德哥尔摩式崇拜”——坐等你兑现,兑现不了,就是失望甚至反噬。理想高管及时辟谣,某种意义上是出于理性自保:可预期的事情,小范围透一透;不可控的,死活不能被群众推着往悬崖走。
至于真实的价格和销量预期,理想自己的说法和爆料有较大落差。新车核心技术参数其实远比数字更值得看:800V高压纯电架构,四驱、后驱双版本,最大功率单电机250kW,全系配备87.3kWh电池组,续航有660、710、720公里三种选择。用行话说,这门槛下得挺低了,纯电车主的焦虑可能因此缓解一点。所以23万不是天方夜谭,但也绝不是铁板钉钉。供应链的秘密谁能提前剧透?投资人要的是潜力不是空头支票,主流市场预算早就在变。如果真冲出来一个23万纯电旗舰,对手会不会像点评刑事案发现场一样,递上一张“你这是主动请君入瓮”的表情包?
穿插一点黑色幽默:造车圈频发这种“公司说没那么便宜,群众还要再降一降”的剧情,有点像法医判案时,案发现场旁边站着一堆喜欢指点,每个人都认为死者跌倒的角度、血迹流向、死亡时间还应该再修正一遍。实际上,产品的“价格血迹”往往不是横着流就是竖着流,同行不会放过你的漏洞,网友也不会放过你的谎言——真相总在现场之外,剧情却总在舆论场里完成。
从专业角度推演,其实理想面临的难题是多线作战:一线是成本控制,二线是品牌承载,三线是市场情绪。一个不到23万元的i6,需要硬件大幅降价、软件服务妥协、品牌形象收缩,然后还要维持月销一万辆的美梦。算法和数据会告诉你,理论上有机会,但实际操作时,一个环节掉链子,全链路崩盘。理想在增程领域风头正劲,也许适应纯电架构还要一段阵痛期。对比零跑的入门市场打法,特斯拉的降价屠城战略,小鹏蔚来的服务体验锁定,一切细节都是输赢的筹码。
自嘲一下,有时候我觉得分析这种车圈公关事件比做命案现场还费神:尸体至少不会说话,而数字会自己发酵,最后谁都能变成黑马,也能变成炮灰。难怪有些同行平时自称“冷静理性”,实际心里都默念三遍“别捧杀,别唱衰,别变成事故现场”,事业线都快变成生死线了。
事件最后,其实没有绝对答案。理想i6是否能以23万以下亮剑?销量预期会不会再逆转?这些问题,不止是价格和数据之争,更像一场品牌和市场的心理博弈。高管可以辟谣,群众可以自嗨,但终极定价和销量,永远在下一次月度报告和下一场发布会里。
到头来,车企是在和自己的底线博弈,市场是在考验自己的耐心。开放性地问一句:如果你是理想的负责人,在“价格传闻”和“销量预判”之间,到底该听谁的?自己、群众,还是对手?亦或者,该不该学现场侦查,先回归所有证据、再下结论?有时候,理想一点没错,冷静才是最靠谱的续航,别让捧杀变成下一个事故现场。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