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14亿投资极星浮亏50%,资产负债率达217%,吉利全球化遇挑战

最近跟朋友聊起投资,有个共识是,最难的不是承认亏损,而是定义“亏损”。

一笔交易,账面上浮亏50%,算是失败吗?

多数时候是的。

但如果这笔钱本来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买个“资格”,或者说,交一笔“过路费”,那这账就得换个算法。

这几天,很多人在聊吉利的李书福“踩坑”极星汽车的事。

李书福14亿投资极星浮亏50%,资产负债率达217%,吉利全球化遇挑战-有驾

新闻标题都挺吓人,什么“被坑惨了”、“14亿输血浮亏过半”、“全球化梦碎”。

数字也确实难看:极星股价跌到几毛钱,濒临退市;资产负债率干到200%以上,妥妥的资不抵债;在中国市场,业务基本停摆,最后一家直营店都关了。

李老板今年6月投的2亿美金,按现在的股价算,确实是腰斩了。

单看这些,结论很清晰:一笔糟糕透顶的投资,一个识人不淑的商业决策。

但凡事就怕“拉长时间轴”和“多算几本账”。

我们今天就来捋一捋,这笔在金钱账上巨亏的买卖,在另外几本账上,记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得搞清楚,极星这个品牌,到底是个什么“物种”。

它是吉利和沃尔沃的合资公司,总部在瑞典,设计在欧洲,生产在中国,上市在美国。

你看看这个出身,典型的“混血儿”。

它的定位,是对标特斯拉的高端性能电动车,走的是北欧极简风。

这个定位,在2017年刚提出来的时候,听着特别性感。

那时候,特斯拉还是神坛上的唯一偶像,传统车企转型迟缓,市场上需要一个“浓眉大眼”的挑战者。

极星顶着沃尔沃的安全光环和北欧的设计美学,看起来正是那个天选之子。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混血”身份上。

在中国市场,消费者怎么看它?

你说它是进口豪华品牌吧,它又是“吉利出品”、“中国制造”,那层神秘感和品牌溢价就先打了折扣。

你说它是国产品牌吧,它的定价、设计理念、营销方式又透着一股“外宾”式的疏离感,不够接地气,跟国内新势力那套用户运营、快速迭代的打法完全不沾边。

结果就是,在国内,它既没吃到豪华品牌的溢价,也没享受到国产品牌的性价比和粉丝红利,四年多,卖得最好的年份也就两千多辆,属于鄙视链的底端。

而在海外市场,它倒是更像个“正经”的欧洲品牌。

李书福14亿投资极星浮亏50%,资产负债率达217%,吉利全球化遇挑战-有驾

但问题是,电动车的竞争,核心是技术和软件。

极星虽然有沃尔沃的底子,但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关键领域,并没有表现出超越特斯拉或者其他新势力的绝对优势。

一个新品牌,如果没有颠覆性的产品力,光靠设计和血统,想在成熟的汽车市场杀出来,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极星的商业困境,本质上是一个“身份认同危机”。

它想两头讨好,结果两头不靠。

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不是换个CEO或者多开几家店就能解决的。

聊到这儿,似乎更印证了“投资失败”的论调。

一个商业模式有根本缺陷的公司,为什么还要不断往里填坑?

李书福身经百战,会看不懂这个道理?

这就得算第二本账了:机会成本账,或者叫战略价值账。

我们把吉利看作一个大家庭。

家里有几个孩子,有在国内混得风生水起的“极氪”,也有像“领克”这样内外兼修的,还有吉利品牌这个基本盘。

为什么还要花大价钱,去供养极星这个在外面“混得不好”的孩子?

因为极星身上,有个其他所有“兄弟”都没有的东西:一个纯正的、几乎看不出中国背景的“西方身份”。

这在今天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张“全球通行证”。

我们看看吉利去年的出口数据,集团总共出口了近30万辆车。

其中,极星贡献了4万多辆。

占比超过13%。

这个数字很有意思。

4万辆,对于一个全球品牌来说,不算多。

李书福14亿投资极星浮亏50%,资产负债率达217%,吉利全球化遇挑战-有驾

但对于吉利集团的“出海”大业来说,这4万辆是在欧洲、北美这些成熟市场,用一个“非中国品牌”的身份卖出去的。

这就像打游戏,你用自己的大号去闯一个新地图,可能会因为服务器、文化、规则等原因被处处限制。

但如果你花钱买了一个本地服务器的“小号”,虽然级别低、装备差,但它能进去,能帮你探路,能帮你建立最初的根据地。

极星,就是吉利买的那个“小号”。

在当前越来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汽车品牌大规模出海,面临的壁垒肉眼可见。

关税、技术审查、数据安全……每一项都可能成为“卡脖子”的环节。

而极星,这个在瑞典注册、由欧洲团队主导设计和品牌运营的公司,在面对这些壁垒时,天然就有一层“保护色”。

它可以更顺畅地进入某些市场,建立销售网络,积累当地用户数据和运营经验。

李东辉(吉利控股CEO)自己也说过,极星是吉利布局全球化的“桥头堡”。

这个词用得很精准。

桥头堡是什么?

是战争中,为了后续大部队登陆,最先派兵占领并死守的滩头阵地。

它本身可能不产生价值,甚至会不断消耗资源、牺牲惨重,但它的存在,是为了保障整个战役的最终胜利。

从这个角度再看李书福投的那2亿美金,性质就变了。

它不是一笔追求“年化复合收益率”的财务投资,而是一笔“战略费用”,是为维护这个“桥头堡”正常运作而支付的“军费”。

亏损50%,对于一场战役来说,可能只是拿下了一个关键高地所付出的弹药成本。

你不会用弹药的投入产出比来衡量这次战斗的价值。

这让我想起大众汽车当年坚持要做“辉腾”。

从财务上看,辉腾项目每卖一辆亏一辆,亏了十几年,是集团内部一个巨大的“黑洞”。

李书福14亿投资极星浮亏50%,资产负债率达217%,吉利全球化遇挑战-有驾

但大众为什么要做?

因为它需要一款D级豪华轿车来提升整个大众品牌的形象天花板,证明自己有能力制造顶级产品。

这笔亏损,被大众算作了整个集团的“品牌建设费”。

同理,吉利对极星的持续输血,也可以看作是为整个集团的“全球化”战略支付的“学费”和“准入费”。

这笔钱,买的是一个宝贵的实践机会,一个在西方规则下游刃有余的“马甲”,以及一个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下,能够对冲地缘政治风险的“备份”。

当然,把亏损合理化为“战略成本”,不代表这就是一门好生意。

这里面依然有巨大的“值博率”问题。

第一,这个“桥头堡”的维持成本太高了。

极星目前资不抵债,自我造血遥遥无期,意味着吉利需要源源不断地输血。

这个“坑”到底有多深?

吉利的现金流能撑多久?

这是个现实问题。

第二,这个“马甲”的有效期是多久?

随着全球对产业链溯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极星“中国制造”的本质迟早会成为焦点。

当海外市场也开始计较它的“出身”时,这层“保护色”就会褪去,这张“通行证”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第三,机会成本巨大。

同样的几十亿、上百亿资金,如果投给发展势头正猛的极氪,或者用于国内市场的技术研发,是不是能产生更大的确定性回报?

为了一个不确定的“全球化”期权,而放弃眼前的实际利益,这本身就是一场豪赌。

所以,说“李书福被坑惨了”,可能有些简单化了。

更准确的描述或许是:李书福和吉利,为了一个宏大的全球化梦想,正在支付一笔极其昂贵的学费。

他们不是不知道疼,而是在赌,这张用巨额亏损换来的“船票”,能在未来的惊涛骇浪中,把整个吉利集团带到一个更安全、更广阔的水域。

至于这场豪赌的结局,是梦碎还是梦圆,后视镜里看不清楚。

我们能做的,只是理解这场赌局背后的复杂计算,然后共勉共戒吧。

毕竟,在商业世界里,从来就没有简单的“盈亏”,只有不同账本上,冷冰冰的数字而已。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