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国内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曾几何时,当我们谈论新能源汽车时,增程式电动车常常被一些人看作是“过渡技术”,甚至带有些许嘲讽的意味。
然而,现实的市场反馈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越来越多的人在购车时,将目光投向了增程式车型,使其销量节节攀升。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进入2024年,增程式车型的销量同比增幅高达145%,在竞争最为激烈的20万至30万元价格区间,其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8%,远远超过了同为混合动力范畴的插电混动车型。
这种曾经不被看好的技术路线,为何能在短时间内逆袭,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这背后,其实是广大消费者在现实需求面前,用自己的钱包进行投票后得出的一个理性结果。
首先,增程式汽车的崛起,直接命中了当前新能源汽车消费中最大的痛点,那就是充电的便利性和确定性问题。
很多人误以为,电动车主最担心的是车辆的续航里程,但实际上,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调研,超过七成的车主表示,真正让他们感到焦虑的,并非续航数字本身,而是“充电的不确定性”。
这种情况在节假日期间的高速公路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导航上显示服务区有充电桩,可开到地方才发现,要么是设备故障无法使用,要么是每个充电桩前都排起了长队,等待一两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这种经历对于急着赶路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
在这种大背景下,增程式汽车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它本质上是一台纯电驱动的汽车,拥有几十度电的电池包,可以提供一两百公里甚至更长的纯电续航,足以覆盖绝大多数人日常上下班、接送孩子的通勤需求。
在市区内,车主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台纯电动车来使用,享受电驱动带来的安静、平顺和低廉的用电成本。
而当需要长途旅行或者遇到紧急情况无法充电时,车上的那台发动机(增程器)便会启动,像一个随车携带的“发电机”,持续为电池供电,让车辆可以像传统燃油车一样去加油站补充能源。
这种“可油可电”的模式,完美地解决了长途出行的补能焦虑。
它让车主既能享受到日常用电的经济性,又保留了燃油车随时加油的便利性,提供了一种无需规划、没有焦虑的出行自由。
可以说,在充电基础设施网络还未做到无死角覆盖的当下,增程车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最实际、最稳妥的缓冲方案。
其次,从经济角度算一笔账,增程式汽车的吸引力也十分明显。
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买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性价比是绕不开的考量因素。
通常情况下,在同级别、同配置的车型中,一台拥有巨大电池包、续航达到六七百公里的纯电动车,其售价往往要比一台纯电续航两百公里左右的增程式汽车高出数万元。
这多出来的几万元,仅仅是为了应对一年中可能只有几次的长途出行需求。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笔钱如果换算成油费,足够增程车跑上好几万公里,足以覆盖未来很多年的长途油耗。
在日常使用和后期保养方面,增程车也展现出了它的经济性。
由于发动机不直接参与驱动车轮,只在需要时以最优化的转速恒定运行来发电,其工作负荷远小于传统燃油车或插电混动车型的发动机。
这意味着它的磨损更小,结构可以更简单,保养起来也更省钱省心,通常只需要定期更换机油和滤芯,费用相对低廉。
相比之下,一些结构更复杂的插电混动车型,由于发动机需要频繁启停并参与驱动,保养项目更多,费用也更高。
此外,在二手车市场,增程车的保值率也表现不俗。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一年车龄的增程车保值率能达到78%左右,仅略低于纯电车,但明显高于同级别的插电混动车。
这主要是因为它的使用门槛更低,既能满足有充电条件用户的需求,也能被没有充电条件的用户接受,受众面更广,因此在二手市场上也更受欢迎。
再者,车企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政策的推动,也为增程车的走红添了一把火。
国内一些头部新势力车企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的真实需求,他们推出增程车,并非因为技术储备不足,而是一种清醒的商业策略。
这种车型能够同时吸引三类人群:希望体验电车驾驶感受但对纯电续航有顾虑的燃油车主;原本打算购买纯电车但被充电问题劝退的潜在客户;以及预算有限,但希望拥有一台空间大、能满足全家出行需求的多功能车型的家庭用户。
与此同时,政策的导向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增程式汽车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以享受免购置税、上绿色牌照的政策红利。
在一些对插电混动车型政策收紧的城市,比如上海,增程车的优势被进一步放大。
当插混车不再能免费获取绿牌时,能够直接上绿牌的增程车便成为了当地消费者的首选,直接节省了一大笔拍牌费用。
当然,任何一种技术方案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增程式汽车也并非适合所有人。
对于一些特定用户群体来说,选择增程车可能就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第一类,是那些家里拥有固定充电桩,并且生活轨迹非常规律,一年到头几乎没有长途出行需求的用户。
对于他们来说,增程器和整套燃油系统成了一个常年闲置的部件,不仅增加了购车成本,也增加了车身重量,反而不如一台纯粹的电动车来得简单、划算。
第二类,是追求极致驾驶性能和操控乐趣的消费者。
增程车依靠电机驱动,起步加速确实迅猛平顺,但在高速状态下需要急加速超车时,其动力响应和后劲可能不如一些高性能的燃油车或插电混动车来得那么直接和充沛。
第三类,是打算将一辆车开上八年甚至十年的长期用户。
从机械结构上讲,增程车比纯电动车多了一套发动机系统,虽然现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靠,但从概率上说,多一套系统就意味着多一个潜在的故障点。
对于追求极致耐用性和最低长期维护成本的用户而言,结构更简单的纯电动车或许是更稳妥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