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的赛道正在改变,淘汰短跑选手,奖励长途行者

乘联会数据,今年前10个月,中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为1862.1万辆,同比增长8%;批发销量2271.8万辆,同比增长12%。中国车市犹如一场进入中途跑的马拉松,所有参赛者都正经历最煎熬的阶段——既不能复刻起跑时的猛冲姿态,又需为后半程储备充足体力。

在全行业冲击3230万辆年度目标的赛道上,曾经的“速度明星”纷纷放慢脚步调整配速,这种“增长中的喘息”,恰恰揭开了中国汽车产业从“野蛮冲刺”迈向“理性长跑”的深层转折。

现象:燃油车绝境觅生机新能源车未通吃,四雄逐鹿成定局

2025年车市最核心的变革,是“燃油独大”时代彻底落幕,燃油车、纯电车、插混车、增程式形成“四雄逐鹿”的新格局——前10月市场占比分别为49.1%、30.5%、15.2%、5.2%。这绝非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消费需求与产业供给的精准咬合,每个赛道都找到了适配的生存空间。

插混车型的爆发堪称今年最意外的变量。前10月插混销量达210万辆,同比暴涨120%,“用电通勤、用油跑高速,充电不方便也不怕”的用户共识,精准击中了三四线城市用户的续航焦虑,成为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的核心推手。

与插混的爆发形成呼应的是,燃油车并未就此退场,反而在“绝境”中觅得生机:8-10月终端销量连续实现同比正增长,10月单月销量更是达到85万辆。这背后的秘密藏在两个关键场景:在充电设施覆盖率不足30%的县域市场,燃油车占比仍超60%;东北等北方地区进入10月后,“低温续航缩水”让不少消费者回头选择燃油车,有北方经销商直言“燃油车占比环比上涨”。

品牌层面的分化则加速了行业洗牌:新能源领域呈现“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比亚迪拿下51.2%的插混市场份额,理想和问界在增程式赛道占据66.2%的份额;燃油车市场则陷入“近身肉搏”,大众、丰田的市占率差距仅3.4个百分点,自主品牌靠着性价比持续蚕食合资份额。乘联会崔东树一语道破本质:“现在早已不是‘油电之争’,而是‘技术定生死’,无论燃油还是电动,缺乏核心技术的玩家迟早会被淘汰。”

汽车产业的赛道正在改变,淘汰短跑选手,奖励长途行者-有驾

机会:政策锚点与技术拐点共振,重构竞争逻辑

工信部等八部门推出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为行业划定了清晰的发展坐标:2025年汽车销量约3230万辆、新能源汽车约1550万辆。

支撑这一目标的,是“新能源汽车下乡”“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组合拳——截至目前,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已突破300万份,政策红利正有效激活存量需求,带动整个消费链条运转,而非简单的市场替代。

但政策“导航”的效力,仍需市场“方向盘”精准配合。部分新能源品牌销量下滑的现象提醒我们,消费者已不再为“新能源”标签盲目买单;更有新势力为冲量将入门车型价格压至成本线以下,这种“自杀式营销”虽短期拉升数据,却让行业利润率跌至警戒线。好在规范化竞争已成行业共识,近期开展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正为这场行业马拉松清除赛道障碍。

未来,“价格战”“虚假宣传”等无序行为将遭到严厉约束,政策支持将向“技术创新”“供应链稳定”倾斜;而新能源汽车下乡、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等举措,也预示着市场增量将从一二线城市转向下沉市场,谁能吃透县域用户的补能需求与使用场景,谁就能抢占下一增长曲线。

政策的引导之外,技术端的变革正与政策形成强烈共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明确了长期时间表:2030年全固态电池实现小规模应用,2040年L4级自动驾驶全面普及。

但市场节奏远超规划,蔚来、小鹏押注的世界模型技术已进入2.0版本冲刺阶段,理想自研智驾芯片明年就将装车交付。

这意味着2026-2027年将成为行业关键转折点:固态电池普及将彻底解决续航焦虑,让纯电重新拉开与插混的差距;L3级自动驾驶落地则会使其从“加分项”变成“必选项”。

汽势Auto-First认为,未来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一产品或技术的比拼,而是产业链生态的较量,汽车芯片、操作系统、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将成为车企生死存亡的命门,缺乏核心技术储备的玩家,终将失去竞争主动权。

汽车产业的赛道正在改变,淘汰短跑选手,奖励长途行者-有驾

思考:长跑者生存法则,锚定产品、供应链与用户

在技术、产品、市场和消费观念深度变革的当下,车企必须重新审视增长的本质。过去依靠车型快速迭代、价格战抢占市场的策略,边际效应已持续递减,取而代之的是对核心技术、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与坚守。

zq.zhaopin.com/moment/64485189

zq.zhaopin.com/moment/64485123

zq.zhaopin.com/moment/64482644

zq.zhaopin.com/moment/64481458

zq.zhaopin.com/moment/64479937

zq.zhaopin.com/moment/64479314

zq.zhaopin.com/moment/64478839

zq.zhaopin.com/moment/64478001

zq.zhaopin.com/moment/64477369

zq.zhaopin.com/moment/64476701

zq.zhaopin.com/moment/64475560

zq.zhaopin.com/moment/64475087

zq.zhaopin.com/moment/64472636

zq.zhaopin.com/moment/64470939

zq.zhaopin.com/moment/64467896

zq.zhaopin.com/moment/64465469

zq.zhaopin.com/moment/64465451

zq.zhaopin.com/moment/64465421

zq.zhaopin.com/moment/64465409

zq.zhaopin.com/moment/64465391

zq.zhaopin.com/moment/64465378

zq.zhaopin.com/moment/64465349

zq.zhaopin.com/moment/64465336

zq.zhaopin.com/moment/64465325

zq.zhaopin.com/moment/64465309

zq.zhaopin.com/moment/64465295

zq.zhaopin.com/moment/64465282

zq.zhaopin.com/moment/64465227

zq.zhaopin.com/moment/64465217

这种对增长本质的反思,首先体现在产品端。一场“拨乱返正”的设计思潮正在悄然发生:曾经为标榜“科技感”而堆砌的过度设计,如难以操作的触控屏、体验不佳的自动启停系统等,正被重新审视。用户真实体验的价值回归,预示着汽车产业正从技术崇拜转向人文关怀,产品力的核心不再是参数比拼,而是技术与需求的深度耦合。

产品端的价值回归,离不开供应链的支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变化提醒我们,一个强大而有弹性的本土供应链体系,不仅是成本控制的法宝,更是产业安全的屏障。从电池材料到芯片软件,本土化、协同化的供应链建设,将成为未来几年车企产品布局与战略决策的重点,直接决定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与创新效率。

而支撑这一切的终极落脚点,始终是用户。以往的“产品价值”“情绪价值”,未必是满足用户的“关键价值”。夯实品牌与用户间的信任基础,建立长期共情,方能行稳致远。这其中,“真”是核心——用户终将为“真产品”“真技术”“真服务”凝练的“真价值”买单,而非被花里胡哨的伪创新、虚技术、浮夸营销话术所迷惑。

汽势观:长跑时代的生存哲学

2025年前10月的车市数据,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成年礼”——它终于告别了对速度的迷信,开始思考长跑的意义。品牌销量的波动、车企高管的震荡、政策方向的调整,都在指向同一个结论:这场3000万辆级别的马拉松,考验的不是一时的爆发力,而是持久的耐力、前瞻的智慧与坚定的战略定力。

未来的赢家,不会是那些在中途盲目冲刺的品牌,而是懂得调整呼吸的长跑者:既能精准洞察固态电池与L3级自动驾驶的技术拐点,提前布局核心能力;又能搭建适配行业变革的组织架构,让创新高效落地;更能跳出价格战陷阱,在用户价值中找到稳固锚点。当L3级自动驾驶从测试场走向公共公路,当固态电池让续航焦虑成为历史,中国汽车产业终将在这场耐力赛中,完成从“规模第一”到“质量领先”的终极蜕变。而那些真正的长跑者,早已在调整呼吸的间隙,看清了终点的方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