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这些数字就知道,奇瑞这次是来真的,不是小打小闹。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就是在老外建个工厂嘛,这些年中国车企出海的也不少。但小诸想说,这次奇瑞的越南布局,跟以往还真不一样。
首先得明确一点,这可不是网传的 8 亿美元投资,实际落地的 3.19 亿美元,看似比最初规划少了不少,实则是更稳健的打法。说白了,现在的海外投资早已过了盲目扩张的年代,分阶段投入、根据市场反馈调整产能,才是聪明做法,既控制了风险,又能精准对接需求,这反而说明中国车企出海越来越成熟了。
重点是,这个工厂的选址和产品定位,藏着大大的门道。越南太平省的兴富工业园区,看似是个普通的工业区,实则是连接东盟各国的关键节点。借助东盟自贸协定,在越南生产的汽车能零关税出口到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等于一下子打开了整个东南亚市场的大门。
而且工厂主打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这正好踩中了东南亚汽车市场的转型风口。据统计,2024 年东盟电动车注册量同比增了 219%,越南政府更是定下 2030 年半数交通工具使用绿色能源的目标,奇瑞这波算是精准卡位了。
说到竞争,就绕不开日韩品牌。众所周知,东南亚汽车市场长期被丰田、三菱这些日系品牌霸占,市占率一度高达 78.3%,韩系品牌也靠着早年的布局占据了不少份额。但小诸发现,近几年这个格局正在悄悄改变,中国品牌的市占率已经从 2020 年的 3.1% 涨到了 2023 年的 11.7%,增长势头很猛。
奇瑞这次越南工厂的投产,无疑会让这场竞争更激烈,说是贴身肉搏一点不为过。但竞争归竞争,中国车企的优势其实很明显。日系品牌虽然根基深,但在电动化转型上明显慢了半拍,很多车型还停留在燃油车为主、混动为辅的阶段,纯电车型的布局更是滞后。
而奇瑞不一样,早就深耕新能源领域,这次带到越南的 Omoda、Jaecoo 品牌车型,不仅有纯电版本,还有热效率高达 40.2% 的混动系统,相比日系主流的 2.0L 自吸机型,油耗能降低 18%,这在油价不低的东南亚市场,吸引力可想而知。
还有智能化配置,这也是中国车企的拿手好戏。小诸了解到,奇瑞在越南投放的车型会标配 L2 + 级驾驶辅助系统,而同价位的日系车型,这个配置的普及率还不到 40%。在消费者越来越看重智能体验的当下,这无疑是个重要的加分项。
说白了,日韩品牌靠的是多年积累的品牌口碑和成熟的供应链,而中国车企凭的是技术代差和性价比,这场较量,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可能有人会担心,越南的人力成本不是涨了吗?之前看到消息说,越南人工成本已经超过珠三角和长三角周边工厂,会不会影响工厂的竞争力?
小诸觉得,这个担心有道理,但也不用过分焦虑。说到供应链,这才是奇瑞越南工厂最值得说道的地方。小诸注意到,奇瑞给越南工厂定下的本土化采购率目标是 55%,这比当前行业均值 32% 高出不少。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奇瑞不是简单地把零部件运到越南组装,而是要在当地构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这样做不仅能降低物流成本,还能规避国际贸易中的各种风险,更能带动当地配套产业的发展,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这种 "技术 + 产能 + 标准" 的全体系输出,才是中国车企出海的高级玩法,比单纯的产品出口靠谱多了。除了越南工厂,奇瑞还在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建成或规划了新能源生产基地,形成了覆盖东盟核心市场的制造网络。
越南工厂重点生产新能源车型,与泰国罗勇府工厂形成南北呼应,通过东盟自贸协定实现零关税互通,这种区域协同的布局,能极大地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比如说,某个国家的市场需求突然增加,周边工厂可以快速调配产能,不用再从中国本土长途运输,效率大大提升。
反观日韩品牌,虽然在东南亚经营多年,但大多是单打独斗,每个工厂都是独立运作,缺乏这种区域协同的优势。而且随着中国车企的集体进军,比亚迪、东风、五菱等品牌都在加速布局东南亚,形成了集群效应。
这种集群效应能吸引更多的配套企业入驻,进一步完善供应链,降低整体成本,形成良性循环。小诸觉得,未来几年,东南亚汽车市场的竞争,很可能会从单个品牌的较量,变成中国车企集群与日韩品牌的对抗。
当然了,挑战也依然存在。比如说,越南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电力供应在高峰时段偶有短缺,这对汽车生产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还有,本地的供应链配套虽然在发展,但一些核心零部件依然需要从中国进口,物流和关税成本还是会存在。
另外,日韩品牌肯定不会坐视中国车企崛起,大概率会通过降价、加大促销力度等方式来巩固市场份额,价格战可能在所难免。但小诸认为,这些挑战都是可以克服的。奇瑞选择分阶段建设工厂,就是为了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本地市场,解决遇到的问题。
而且随着中国车企的不断投入,当地的配套产业会越来越成熟,基础设施也会得到改善。至于价格战,中国车企在成本控制上向来有优势,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很高,成本优势明显,完全有能力应对。
此外,中国车企出海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以前是 "产品出海",把车卖到老外就行;现在是 "产业出海",要把技术、产能、标准都带出去,在当地生根发芽。奇瑞越南工厂的动工,就是这种转型的典型代表。
这种转型不仅能让中国车企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还能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的话语权,从 "世界工厂" 变成 "全球产业领导者"。小诸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奇瑞越南工厂的本土员工占比将达到 85%,管理层越籍化率也会达到 40%。
这说明奇瑞不是要在越南建一个 "中国工厂",而是要建一个 "越南本地的工厂"。这种深度本地化的策略,能更好地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获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相比之下,一些日韩品牌虽然在东南亚经营多年,但管理层依然以本国人为主,本地化程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市场反应速度。
说到这里,小诸不禁想到了当年日本车企进入美国市场的场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车企凭借省油、可靠的优势,在美国市场迅速崛起,逐渐取代了美国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如今,中国车企在东南亚市场的崛起,似乎正在重演这一幕,只不过这次中国车企的优势更明显,不仅省油、可靠,还有智能化、性价比的双重加持。
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让中国车企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拿到东南亚市场,完全够用。比如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各种新技术、新车型层出不穷,这种竞争压力倒逼车企不断创新,等到进入东南亚市场时,就形成了技术代差。
小诸还想提一下,奇瑞越南工厂的投产,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也有很大的意义。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出海,国内的供应链会进一步向全球延伸,形成更完善的全球供应链体系。这不仅能降低国内车企的生产成本,还能提升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比如说,一旦某个地区出现贸易壁垒,车企可以通过全球布局来规避风险,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另外,出海还能促进中国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与日韩品牌的竞争中,中国车企会不断学习对方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会不断创新,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
这种良性竞争,最终会推动中国汽车产业整体升级,从汽车大国变成汽车强国。当然了,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毕竟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但小诸相信,凭借着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供应链优势和本地化策略,奇瑞越南工厂一定能在东南亚市场站稳脚跟,与日韩品牌的贴身肉搏中占据上风。
最后,小诸想说,奇瑞越南工厂的动工,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战略布局,更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的一个缩影。从 "产品出海" 到 "产业出海",从 "单打独斗" 到 "集群作战",中国车企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