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耗干到5.2L后我才发现,我们都错怪了增程式,奇瑞是真狠!

以前,圈子里一聊起增程式,总绕不开那句半带讥讽的脱裤子放屁。这话糙,理不糙。烧油发电,再用电驱动车,能量转来转去,中间得有多少损耗?听着就像个效率黑洞,不少工程师和车评人就差把这几个字刻在脑门上了。

然后,奇瑞把星纪元ET的WLTC馈电油耗干到了5.2升,这个数字往桌上一拍,很多人瞬间就安静了。这个数字,与其说是个技术参数,不如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打在了那些能量转换必然低效的固有认知上。

油耗干到5.2L后我才发现,我们都错怪了增程式,奇瑞是真狠!-有驾

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物理定律被改写了?当然没有。原来问题不在于脱裤子放屁这个动作本身,而在于过去很多人的姿势不对,增程器(也就是那台发动机)的效率实在拿不出手。星纪元ET那台1.5T的增程发动机,热效率做到了44.5%,这在量产发动机里已经是顶尖水平了。通俗点讲,这台机器是个省油的发电宝,1升油能换回3.65度电。

这么一对比,场面就有点尴尬了。你看市场上那些热门的增程式车型,理想L系列油耗在7升上下徘徊,问界M7也要6.85升。这些数字在今天看来不算差,可一旦跟5.2升放在一起,就显得格外刺眼了。这甚至比一些结构复杂的插电混动车,比如魏牌蓝山6.2升的油耗还要低,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油耗干到5.2L后我才发现,我们都错怪了增程式,奇瑞是真狠!-有驾

插电混动的拥护者总有一种优越感,他们的逻辑是:增程式能干的,插混都能干;增程式干不了的(比如发动机直驱),插混也能干。听起来很全能,但这种全能的背后,是复杂的变速箱结构。高速失速、换挡顿挫的风险,就像悬在头上的剑。增程式的逻辑就简单粗暴得多,发动机只管埋头搞发电,永远在自己最舒服的工况下运转,驱动的事全交给电机。没有变速箱,没有离合器,开起来的平顺感,无限接近一台纯电车。

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增程式这个概念,根本不是什么新玩意儿。一百多年前,保时捷的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就造出了最早的增程式汽车。只是在那个年代,电池技术和发动机效率都跟不上,这个想法最终成了历史的注脚。直到今天,当电池技术和市场需求都准备好了,它才重新回到牌桌上。

那这种高效增程对普通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满油满电跑出1500公里,甚至有人测出了2142公里的极限续航。这意味着从北京一路开到上海,你可能连服务区的加油站都不用进。晚上回家用低谷电充个电,应付日常通勤绰绰有余,电池不大,对充电设施也没那么挑剔。而且电池总在浅充浅放的舒适区里工作,寿命自然也更长。

油耗干到5.2L后我才发现,我们都错怪了增程式,奇瑞是真狠!-有驾

说到底,技术路线这东西,本身没有高低贵贱。它就像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扳手和锤子,各有用处。过去大家觉得增程式是鸡肋,无非是那时候的锤子做得不够好,砸不动钉子。

油耗干到5.2L后我才发现,我们都错怪了增程式,奇瑞是真狠!-有驾

现在奇瑞把这把锤子磨得锋利了,一下子把增程式的油耗打到了传统混动车的水平,甚至更低。所以,当初那句脱裤子放屁,现在听起来,是不是更像是一个没找到正确方法的笑话?也许不是技术多此一举,而是我们对技术的想象力,还不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