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受困,中日韩攻坚固态电池超十年,为什么迄今都没量产?
现在说起买车,身边人聊天总会绕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到底选电车还是油车?
电车这几年火得不要不要的,但真正掏钱买的人,心里多半打鼓——电池续航到底靠不靠谱、充电是不是太麻烦,这些问题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
说白了,电车跑不远,还是卡在电池技术上。
如果哪天真有一种电池能让大家彻底不担心续航,那可真不只是车企赚一波,整个行业都得变天。
这几年,关于“固态电池”消息满天飞。
去4S店转一圈,销售嘴里全是“固态快来了”,有的说马上就是“全固态”,有的说“半固态先用着”,听着像是好事将近。
但你真要较真,发现全是“画饼”。
其实,固态电池这个事,中、日、韩三国跟打持久战一样,已经折腾了十多年,还是没能把它量产到市场上。
实验室里能做出来?
那只是小样板。
大家以为只差临门一脚,实际上隔着十万八千里。
为什么这么难?
首先,固态电池不是说造出来就能用的。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材料死磕”。
传统锂离子电池用的是液态电解质,这玩意儿流动性好,离子跑得快。
固态电池把电解质变成固体,离子传递就像小孩钻墙缝,慢得要命。
两边都是硬邦邦的材料,贴合不到位,缝隙就多,性能掉得厉害。
再加上电池充放电时还会胀缩,接口处要承受巨大压力,时间长了容易生锂枝晶,不小心就短路甚至起火。
你说这谁敢往车上装?
行业里也不是没想办法。
像日本丰田早在2010年就搞出了“硫化物固态电池”,韩国三星SDI搞试点生产线,中国这边宁德时代、中科院各种技术论文,每年都在爆炸式增长。
但路线各不同,谁都觉得自己那条路能成功:日本喜欢硫化物,中国半固态、全固态一起推进,韩国死磕聚合物。
偏偏这些技术各有致命缺点:硫化物怕空气和水,还贵得离谱,聚合物导电性一般,氧化物又太脆。
能量密度、安全性、成本三大指标互相掣肘,谁也没法一口吃成胖子。
更麻烦的是产业链。
原材料的卡脖子现象在固态电池领域更明显。
比如日本掌握着高纯度硫化锂,出口到中国价格还比本国贵,活脱脱的垄断。
中国有稀土,但深加工技术要靠韩国,大家你卡我原料,我掐你工艺,成本怎么能降得下来?
各国车企也不愿意公开实车测试结果,关键数据谁都揣在兜里。
这样一来,重复研发、资源浪费成了常态,大家都在各自为战,谁也没得到突破。
市场上固态电池的说法也乱。
国内连“全固态”标准都定出来了,离子传递必须全靠固体电解质,120℃真空干燥后失重率小于1%。
日本那边还没个统一说法,企业宣传起来五花八门,消费者听得一头雾水。
概念模糊、标准混战,厂商宣传的“全固态”其实很多都是“伪固态”。
一问实际装车时间,今天说2025,明天又改到2028甚至2030,连巨头都不断拖延。
下游企业怕投资打水漂,根本不敢轻易上马新产线。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就是技术之外的竞争。
氢能、钠离子电池这些新路线也在疯狂追赶。
丰田自己都转向搞氢燃料卡车,1200公里续航,补能只要15分钟,还搞了三年路测。
中国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略低但成本砍到只有锂电池的六成,已经满大街装在微型电车上。
市场分流明显,固态电池的“革命性”被新技术冲得七零八落。
说白了,技术问题只是冰山一角,真正拖住固态电池落地的,是各国算计太多,缺乏合力。
谁都想抢头功,谁都不愿意资源共享,标准不统一,原料互相卡脖子。
这样下去,别说十年,可能再折腾一轮也还是“快要量产”的新闻。
新能源赛道风云变幻,谁慢一步就可能被替代。
未来固态电池到底会不会成主流?
不是技术说了算,还得看各方能不能放下小算盘,真心合作。
否则,消费者还得继续纠结买什么车,企业也只能继续等风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