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君曾称小米汽车提供免费救援服务,可实际拨打客服排队不断,许多车主长时间打不通,免费的承诺变成了形式上的噱头

说到小米汽车的免费救援服务,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前两天,在一个车友群里,有人问:你们小米车救援电话打得通吗?结果下面一片唏嘘。一个朋友半开玩笑地回复:救援电话?那得先排队,排到你车着火灭了都未必打通。我当时还不信,后来自己也试着拨了几次,果然都是自动语音里排队的提示,等了好半天,也没人接。

数字上说,这种免费救援实际上服务响应时间动辄飙到30分钟甚至更久,不确定是不是春节期间影响,但从网上大量车主反映看,这段时间的延迟已持续好几个月了。说实话,我觉得免费这个词在这里被用了双关——救援是免费,但排队等电话本身,能不能解决问题就不好说,完全靠人海战术和运气。

雨田君曾称小米汽车提供免费救援服务,可实际拨打客服排队不断,许多车主长时间打不通,免费的承诺变成了形式上的噱头-有驾

这就让我想到汽车服务背后的供应链瓶颈。救援体系就像是一条生产线,一环扣一环。你辛苦研发出一辆车,某个零部件供应紧张,救援人员配备不够,彼此间的协同都慢半拍,客户体验必然糟糕。拿我之前在某国企做供应链时的经历来举例,我们管理的是上万个零部件的流转,任何一点延迟、信息传递不畅都会带来整体效率降低。小米汽车现在的状况,有点像一种过度承诺与人手不足的典型矛盾。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我们随手能忽略的小字。你去看看小米官方声明里可有春节期间,老板,春节明明白白写得清清楚楚:春节期间免费救援,但需排队等候。这不是扯皮,这是让人无奈的现实。没错,公司确实发声明说明了,而且这个排队并不是某种冷漠忽视,而是一种应付高峰的无奈。我想,这种对外表达,普通消费者能完全理解吗?估计80%的人是没看到小字的,甚至连打电话的步子都懒得迈。

雨田君曾称小米汽车提供免费救援服务,可实际拨打客服排队不断,许多车主长时间打不通,免费的承诺变成了形式上的噱头-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类似的情况就在不少新能源车主之间普遍存在。比如同价位的蔚来,虽然服务网点也有限,但网点密度稍高,加上有专人负责救援响应,电话能更快接通,现场救援等待时间也普遍短5至10分钟左右。再说国产传统品牌吉利,虽然整体救援服务粗糙点,但至少电话是能打通的,不至于无限排队。这种差别,直接影响车主用车心态,尤其关乎用车安全感。

不过坦白说,我以前说小米汽车服务烂有点绝对,没有完全看到他们的难处。像我先前口头上骂过的免费救援只是噱头,说法有些偏激。想想,一家初创汽车厂商,研发、制造和售后服务从零起步,真要做到十全十美,肯定不简单。这是一块巨大的拼图,每片拼图都得靠资本和时间慢慢补齐。小米投入了3000名工程师,想把成本压到极致,这本身就像是让一群厨师在极简厨房里做大餐,得是耐心活。

顺带提一句,我有个朋友是修理厂的师傅,前几天跟我随口提了一句:小米车管保,一年内零部件还行,过了保养周期,客户叫救援比打怪升级还艰难。听着虽然调侃,但我觉得是点真实辛酸的镜像。厂商在售后倾注的资源越多,保养便利度和救援速度越快,反之服务口碑路也越凹。

雨田君曾称小米汽车提供免费救援服务,可实际拨打客服排队不断,许多车主长时间打不通,免费的承诺变成了形式上的噱头-有驾

这里再扯点题外话,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汽车免费救援的免费到底是给谁的福利?车主?还是厂商?我猜了一下(样本少,纯猜测),其实免费救援是一种营销手段,吸引消费者买单。车企背后有一堆供应链链条,从生产成本到运营开支都压得死死的,所谓免费更多是预售成本,只是从车价里摊销而已。如果真要说救援服务成本,粗略算下来可能百公里成本至少上百块—按车子用一天行100公里算,服务车300辆,日月流水,费用惊人。

顺便再说下,同一时间,小米汽车宣传超强钢,在业界老朋友看来,更多是雷声大雨点小。我认识的一位研发经理直接表示:超强钢那玩意儿?厂家做材料那个阶段都不见得真用钢的强度证明,更多是概念营销罢了。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咱们看到的200公里瞬间刹停,在现实中很难验证。记得人民日报还专门批评过这些夸大宣传,一车卖出好不好,不靠拔高吹嘘,靠实打实的安全与体验说话。

这样的现象背后透露的是一个大问题:企业宣传与用户体验的鸿沟到底该怎么弥合?免费救援,是该让消费者真正无忧,还是人人排队靠运气?还是放宽宣传,不要让消费者变成无辜的排队人?(这段先按下不表)

雨田君曾称小米汽车提供免费救援服务,可实际拨打客服排队不断,许多车主长时间打不通,免费的承诺变成了形式上的噱头-有驾

你说,这种用语惯和运营套路,是不是跟我们平时买东西碰到的只能用一个手机号注册一次,但实际却能无限注册的套路有点像?说一套,做一套,消费者凭什么去信?

最后说点让我自己都挺无语的小细节,去年有个专门测评小米汽车的老编辑突然对我吐槽:你别看数据看得溜,实际车里那个USB接口设计得超级不方便,朋友根本插不上大多数充电线,测试期间换了三次线材才勉强合适。这种小地方,说出来还真是厂商不能忽视的体验细节啊。

雨田君曾称小米汽车提供免费救援服务,可实际拨打客服排队不断,许多车主长时间打不通,免费的承诺变成了形式上的噱头-有驾

你说,汽车行业的口碑还会被这种免费救援排队学、加上漂亮数据和漂亮广告的组合套路击垮吗?毕竟买车是件靠身体感受和长期体验说话的活儿,不是屏幕上几行数据那么简单。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