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格局,这东西,说变就变,就像那“金九银十”的战场,硝烟刚散,排位就已然洗牌。
2025年国庆第一天,新势力们纷纷交出了9月答卷,你敢信?
零跑这匹黑马,竟然一跃登顶,而小米,也悄然超越了理想,挤进了前四。
这结果,简直让人跌破眼镜,是不是?
何以登顶?
性价比的“利刃”出鞘
零跑,凭什么能在这场激烈的厮杀中脱颖而出?
66657辆!
同比近乎翻倍的成绩,让它成为首个跻身月销六万俱乐部的新势力。
这背后,绝非偶然。
笔者观察到,零跑近期一系列的精准出击:针对特定车型和置换用户,慷慨的补贴政策;针对年轻群体,一系列的“年轻人喜欢”的福利,这不就是精准狙击吗?
再加上慕尼黑车展上,那款全球车型Lafa5和高端车型D19的亮相,以及“第100万辆车下线”的声量造势,品牌的声量和销量,可以说是双丰收。
细究其根源,零跑的胜利,离不开其四款主力车型:C10、7月改款的C11、新上市的B01和B10。
尤其是C10,它的“降维打击”堪称教科书级别。
曾几何时,激光雷达还是动辄几十万豪车的专属配置,如今,零跑将它下放到12万级的车型上,这招棋,简直是妙手!
“实用”和“性价比”,这两个消费者最看重的标签,零跑抓得死死的。
虽然它不像某些品牌那样,靠粉丝效应或“黑科技”智驾刷屏,但销量,这可是硬通货,是市场的真实反馈。
峰回路转:黑马的烦恼与未来的隐忧
然而,当一切看似风平浪静时,意想不到的波折却悄然而至。
就在零跑庆祝百万辆下线的同时,一则关于百万级合同纠纷、创始人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并限制高消费的消息,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火热的市场情绪上。
这难道不是“乐极生悲”的生动写照?
好在,市场的热度似乎并未因此降温。
但这背后埋下的隐忧,却不容忽视。
零跑接下来要冲刺25-30万的高端市场,D19这颗棋子能否挑起大梁?
与Stellantis的合作能否顺畅推进?
这些都是未知数,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闪失,零跑的“上限”或许会因此受限。
正如古语所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小鹏的“促销战术”:是阳谋还是无奈之举?
再来看看小鹏,9月销量突破4万大关,41581辆的成绩,同样令人瞩目。
但这份成绩单,笔者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大力出奇迹”的意味。
9月初,小鹏祭出了“近年来力度最大”的金融政策:5年零息零首付零手续费,最高贴息55700元,还能叠加25000元的以旧换新补贴。
算下来,部分车型优惠超过8万元!
这哪是卖车,这简直是在“倾销”啊!
MONA M03单月破万,是小鹏的亮点。
但其他车型,尤其是曾经寄予厚望的新P7,热度似乎在逐渐消退,月订单量仅在三四千。
9月底,小鹏高调宣布进军欧洲市场,2025款G6和G9也陆续上市。
然而,笔者一位身在海外的朋友透露,欧洲市场需要持续的巨额投入,短期内想要靠那里盈利,简直是痴人说梦。
小鹏目前最大的困境,在我看来,在于M03虽然走量,但利润微薄。
接下来,能否靠年底即将推出的增程车型,在20万以上市场撕开一道口子,是其能否“稳住”的关键。
否则,一味依赖促销,只会让盈利压力如影随形,这可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问界的“高端战略”:华为的生态护城河有多深?
转战第二梯队,问界9月交出40619辆,位列第三。
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M9和M8,这两款定位高端的车型,分别占据着50万以上和40万以上市场的销量榜首,合计贡献了近八成销量。
这说明,问界在30万以上高端市场,已经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护城河”。
9月下旬上市的新M7,定价27.98万-37.98万,上市仅一小时,便收获了3万大定的喜人成绩。
渠道人士分析,新M7的优势在于其宽敞的空间、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以及强大的生态系统。
如果产能跟得上,月销稳定在2万辆,并非难事。
不过,鸿蒙智行全系52916辆的交付量中,问界占了77%。
这其中,也藏着华为的微妙算盘。
华为既需要问界这张“王牌”来证明“智选车”模式的成功,又不希望过度依赖。
因此,智界、享界、尚界等新品牌的推出,便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但新品牌的成长之路,从来都不是坦途。
尚界H5,定价15.98万-19.98万,大定仅1万台,与新M7的火爆场面相比,差距甚远。
新品牌的认知度,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市场的检验。
小米的“产能焦虑”与“信任危机”
小米,这次也着实让人惊艳了一把。
9月交付量首次突破4万,环比大增,直接将理想甩在身后,跻身前四。
产能瓶颈的突破,是其销量攀升的关键。
SU7和SU7 Max(我更愿意称之为“超能版”)的规模化交付,让消费者看到了希望。
然而,产能的喜悦,并未完全抵消小米的烦恼。
订单积压问题依然严峻:SU7标准版,等车周期长达9个半月;SU7 Max,更是要超过一年!
这漫长的等待,无疑是对消费者耐心的极大考验。
更令人担忧的是,小米近期的舆论环境并不乐观。
9月,因智驾功能问题,召回了十余万辆车。
官方虽表示可通过软件升级解决,但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环境下,这无疑给潜在用户和已购车主带来了信任上的动摇。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信者,国之宝也。”
品牌信任的建立,需要日积月累,而一次失误,则可能功亏一篑。
小米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在产能爬坡的同时,牢牢守住品牌形象和质量底线。
蔚来与理想的“转型阵痛”:多品牌与新车型的双重博弈
再来看看正在转型中的蔚来和理想。
蔚来9月交付34749辆,同比增长64%,但排名已降至第五。
多品牌战略初见成效,乐道交付15246辆,占比较高。
但环比下滑7.2%,显示出其仍处于调整期。
蔚来品牌本身销量13728辆,同比增长30.4%,全新ES8的上市,无疑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萤火虫品牌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然而,蔚来的隐忧依然存在。
旺季乐道环比下滑,究竟是产品力不足,还是其他原因?
蔚来品牌虽有反弹,但距离巅峰期尚有差距,萤火虫的贡献也未能完全挑起大梁。
理想9月交付33951辆,环比增长19%,但同比却下滑37%,位列第六。
第三季度总交付量93211辆,勉强触及目标上限。
有投资人总结,理想当前面临的困境是老车型销量不济,急需新车i6“救场”。
i6虽然带来了短期热度,但其与L6的定价重叠,恐将引发“内耗”。
L6的销量下滑,更是直接动摇了理想的基本盘,问界新M7、零跑C16等竞品的夹击,以及日益激烈的价格战,让其处境愈发艰难。
正如“庄子”所言:“物之生也,若舟之浮于水,其起也,随水之势。”
理想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i6能否成功接棒,或者等待明年L系列的重大改款。
市场趋势洞察:增程、智能化与细分化的新浪潮
回望整个市场,9月的战局已然揭示了新的趋势。
去年还是理想、问界、零跑三强争霸,今年格局已然大变。
10月伊始,几大趋势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增程技术不再是“过渡方案”,连一向坚持纯电的小鹏,也推出了X9增程版。
未来,增程很可能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
其次,传统豪华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涌入中国新能源市场。
奔驰纯电CLA的国产化,以及与Momenta的合作,预示着其智能化追赶速度远超预期。
再者,市场正朝着更细分的领域发展,技术门槛也在不断攀升。
800V、5C快充等曾是高端车型的专属,如今已逐渐下放到平价车型上。
结语:全能选手方能笑傲江湖
2025年最后一个季度,头部六强的排位赛远未结束。
但可以预见的是,最终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具备“全能”实力的选手。
他们不仅能通过规模化控制成本,更能凭借技术创新实现差异化,并通过多产品、多品牌策略覆盖细分市场。
毕竟,在当今的新能源车市,单点优势已不足以支撑长远发展,唯有方方面面都做到极致,方能在这场变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