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超过油车,这可是个历史性时刻!你知道吗?十月的时候,新能源车新车的销量占比直接突破了50%。这是第一次,这么快,没多久就把传统燃油车甩到后面去了。数据显示,10月新能源车的产销分别完成了177.2万辆和171.5万辆,去年同期大概差不多100多万。增长速度真是直线飙升啊。
我朋友开了一家修理店,刚收到一批新车入库。跟我吐槽说:这些新车比以前那几款油车省了不少事。不只是省事,还省钱。你想想,去年一辆油车维修下来,零配件费和人工费算下来,一千多块不成问题。今年换成新能源,主要的成本都在电池和电机上,但供应链越来越完善,价格也逐步走低。从我朋友圈的一个传统车商那儿,去年一辆新能源成本大概是在12万左右,今年估计能降到10万出头。这价格一降低,普通消费者的门槛就更低了。
咱们得说,新能源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充电桩布局还不均,续航焦虑还会冒出来。去年我出门跑了个长途,天气冷得不行,车里暖气开着还祸害一半续航;燃油车随便加油站一站到站,但新能源要提前安排好路线和充电点。这也是我一直犹豫要不要换的原因——惯了油车,充电等的时间略让人烦。
但说到技术开发,中国厂商的研发能力又提升了不少。去年我翻了下一个排量为1.5T的SUV的参数,总能看到有‘快充30分钟充到80%的技术突破’,虽然实际体验中,用户很多还是得等40-50分钟。有时候我想,这是不是技术在变,但用户还没完全适应?毕竟,汽车不仅仅是技术堆出来的工具,更接地气的是用车体验。
供应链上的博弈也挺有意思。你知道过去我说维修的事情?去年我问修理工:新车型用的电池是不是更难修?他笑笑说:以前补块电池就能解决,现在得整组换,价格肥厚得很。这就像拼车刚开始,车子少,便宜,但一旦爆单,等一等变贵了。供应链的保障为新能源的爆发提供了钢铁般的基底。
咱都知道,除了技术和供应链,渠道和用户心理也是关键。去年我接触过几家新能源专营店,里面销售人员跟我说:现在买新能源,客户最关心续航和价格。我心里暗想,还是那句话,用户买车最实在的关心点,就是钱和用车方便。价格逐步走低,续航逐渐提高,用户的接受度自然也高了不少。
说起消费者心理,其实很微妙。有人觉得新能源车新鲜亮眼,但也有人还不太信。去年么,有个朋友准备换车,他说我观望了一阵子,怕电池老化快。我跟他直说:你不用太担心,车企都在往保修期延长,电池技术也在迭代,短期内不太可能出大问题。这也是一种自我安慰,毕竟电池价高,修还挺麻烦。市场上卖电池的公司也在不断攻城略地,价格已经比三年前降了不少,技术也在逐步成熟。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新能源占比会飙升到什么程度?我估算,2025年——这还带点猜——中国的新能源车年销量可能会超过1200万辆,占全部汽车的比重将超过50%。对比之下,今年的传统油车可能只剩下几百万,市场份额缩减到过去的二分之一左右。没细想过这个比例会不会让油车变得更像收藏品,像经典车那样慢慢被收藏、修缮,然后在某些场合出现。
但我还在琢磨,新能源和油车的归属感到底在哪儿?有人说,油车代表着个性和传统,而新能源,代表未来与变革。我其实觉得,要不要全都变成新能源?那样汽车整个平台就像个快充站,零排放,但会失去一些油味。这段先按下不表(这段先不深挖了),总感觉未来会变得更复杂。
讲个留白。你有没有试过在高速上,看到一辆新能源车带着充电站停车的标志?那瞬间,心里还会冒出个想法:未来会不会充电桩像加油站那么普及,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补能?或者,新能源车会不会因为电池回收问题,反而成为另一个产业的牵引点?这些都挺有趣。
所以,你怎么想?新能源会像个过渡,还是会彻底颠覆我们对车的认知?毕竟,技术在飞快发展,市场在不断变化。虽说油车还在路上跑,但是看着新能源的增长姿态,难免心生疑问——我们还在等什么,或许下一辆买的车,就是个未来车或者经典的前奏。
---
你觉得,这个行业转型究竟会走到哪个节点,才算是真的走完?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