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的“退场”并非偶然,而是中国汽车市场权力更迭的鲜活注脚。全球销量第三的现代起亚集团、欧洲市场利润王标致雪铁龙,为何偏偏在中国“混不下去”?
一、韩系车:全球第三的“冰火两重天”
现代起亚集团2024年全球销量723万辆,稳居全球前三,北美市场贡献了23%的份额,IONIQ 5甚至在美国卖到脱销。但回到中国,韩系车的境遇堪称“断崖式崩塌”——2024年销量仅23.3万辆,市场份额不足1.6%。北京现代的工厂产能利用率一度跌破30%,连曾经的销量王牌索纳塔,如今月销量仅三位数。
战略失误:错失新能源转型窗口期
韩系车的溃败,核心在于对中国市场的“傲慢”与“迟钝”。当其他品牌以“电动化+智能化”狂飙时,现代起亚仍处于燃油车单一赛道。直到2023年,北京现代才推出首款纯电平台车型,而IONIQ 5 N以38.88万元的高价入华,被网友吐槽“谁会花40万买一台两厢现代?”。相比之下,比亚迪汉、小鹏P7等国产电动车早已在20万-30万元市场站稳脚跟。
全球战略的“弃子”?
现代并非不重视技术——其在美国投资126亿美元建电动车工厂,在印度市场年销超50万辆,唯独对中国市场“冷处理”。2024年,现代将中国车型从13款砍至8款,高管直言“中国不再是销量目标市场”。这种战略收缩,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逃避”——当其他车企用价格战和迭代速度碾压对手时,韩系车选择了“躺平”。
二、法系车:欧洲利润王,中国“打工人”
标致雪铁龙的处境更显讽刺:2024年,其全球净利润超200亿人民币,汽车业务利润率甚至高于奥迪。但在中国,法系车全年销量仅6.1万辆,不到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神龙汽车从年销70万辆的“顶流”沦落到靠代工东风电车续命,标致408X的发布会甚至需要中法高管“视频连线”撑场。
“法式傲慢”与本土化失灵
法系车的失败,是“不懂中国人”的典型案例。标致雪铁龙曾以“底盘大师”自居,却忽视了中国消费者对空间、智能配置的需求。当竞品纷纷加长轴距时,法系车坚持原汁原味的“欧洲设计”;当其他车企用8155芯片和激光雷达打造科技产物时,法系车的中控屏还停留在“老年机”水平。更致命的是,其新能源转型近乎“摆烂”——东风富康ES600被吐槽为“油改电”,销量仅9000余辆,而同期比亚迪秦PLUS月销超3万。
求生秘诀:出口与代工
面对销量崩盘,法系车选择了“曲线救国”。凡尔赛C5X在国内降价至13万,出口欧洲却卖到30万人民币,靠中国产业链的成本优势赚差价;神龙汽车甚至转型为东风代工电车,用闲置产能“贴牌生产”。这种“苟活”虽能止损,却让品牌彻底沦为“打工人”。
三、市场逻辑变了:“过去的巨头”或临大洗牌
韩系法系的溃败,本质上是传统合资模式在中国市场的全面失效。过去,它们依靠品牌溢价、燃油车技术壁垒和渠道优势收割市场;如今,中国消费者面临的选择不断增加,日系、德系、美系甚至国产汽车纷纷加入“价格战”和“智能化”跑道。曾经的国际巨头,未来在中国市场或将面临重大洗牌。
本次上海车展,劳斯莱斯、玛莎拉蒂、兰博基尼、捷豹路虎等超豪华品牌同样缺席,从另一层面能够体现出当下国内汽车市场的复杂多变,或许是出于自身情况考量,选择不参展,又或者超豪华车企认为本身的品牌力量无需通过车展来体现和宣传。
韩系法系车的“消失”,是国内汽车产业规则变化和进步的必然结果。它们的教训警示所有玩家:在中国市场,没有永恒的巨头,只有永恒的变革。若不能放下身段、拥抱本土化,即使贵为全球前三,也可能被淘汰。
而对于中国车企,这场胜利只是开始——如何将国内市场的优势转化为全球竞争力,才是下一阶段的真正考题。毕竟,现代起亚在北美、标致雪铁龙在欧洲的统治力,不容小觑。未来三年或将是汽车市场的淘汰赛,只有真正的科技和技术能够如鱼得水。未来的车展或许也不再只是新车秀场,而会变成技术擂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