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车逆袭、网约车称王、特斯拉掉队!
2025年4月首周(3月31日-4月6日),中国SUV市场迎来戏剧性转折:燃油车销量逆势增长,日系三强(丰田锋兰达、本田CR-V、RAV4荣放)单周销量均突破2900辆,吉利星越L以3741辆成为燃油SUV亚军;比亚迪宋PLUS新能源以3763辆登顶,而特斯拉Model Y销量暴跌。
新能源大势下燃油车竟能反扑,网约车市场被混动车型垄断,而特斯拉“神话”却迅速褪色。
以吉利星越L为例,其搭载沃尔沃Drive-E 2.0T发动机+爱信8AT变速箱,轴距达2845mm,终端优惠后起售价仅13.57万元,车价甚至低于部分新能源车型。
星越L标配三联屏智能座舱和L2+级智驾,日系车则通过混动技术将油耗压至5L/百公里以下。
油车正在填补新能源的短板:
北方地区(-30℃环境下电车续航打五折)、年行驶里程低于1万公里的用户(油费与电费差距有限),以及三四线城市补能基础设施不足的痛点。柳州网约车市场数据显示,燃油车因加油站覆盖率,远超充电桩。
宋PLUS DM-i的登顶,揭示了网约车市场的深层逻辑。其搭载的第五代DM-i系统,百公里亏电油耗仅3.8L,纯电续航覆盖75-160km(CLTC工况),日均运营成本比燃油车低。考虑到柳州网约车司机日均行驶300公里,使用纯电模式覆盖75公里市区订单,剩余里程用油,每月可节省900元油费。
可以理解为,比亚迪通过“全车价带覆盖+平台合作”构建护城河:宋PLUS DM-i定价13.58万起,与滴滴等平台签订优先派单协议,形成“买车-接单-盈利”的正循环。
部分司机抱怨充电桩排队超1小时,车机系统高温死机等问题,暴露出新能源规模化应用的隐忧。
Model Y的溃败,本质是本土化战略的滞后。其焕新版涨价至26.35万元,却未解决400V充电架构效率低(国产车普遍升级800V)、FSD需额外付费6.4万元且本地化不足等核心问题。相对来看,华为智界R7搭载ADS 3.0智驾系统(激光雷达+Orin-X芯片),;阿维塔07增程版续航达1100km,定价23.99万起,比特斯拉便宜近3万元。
车质网数据显示,Model Y的“幽灵刹车”投诉量同比增长,声音识别错误率高,后排座椅硬度被吐槽“堪比火车硬座”。而如刚才所说,当国产车卷出“冰箱彩电大沙发”时,特斯拉仍坚持“毛坯房”设计,这种技术路径的错位直接导致用户流失。
三大分化趋势:
北方市场仍是油车堡垒,哈尔滨网约车司机直言“零下20℃电车续航砍半,谁敢接长途单?”日系车若将车价下探至9万元(如锋兰达),新能源短期内难以跟进。
理想L6标配双激光雷达+CDC减震系统,首周销量2880辆;宁德时代“冰麒麟”电池宣称-30℃续航保持率高,正在黑龙江测试。考虑到生态环境部“国七”排放标准草案可能增加油车成本2-3万元,技术博弈的天平或将倾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