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又开始整活了,主角是一台212。非要去爬一个看着就让人太阳穴直跳的大坡,结果不意外的,咕噜咕噜滚下来了,给大伙儿现场表演了一个什么叫“重力加速度”。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三体人看了都得一个趔趄,当场取消入侵地球的计划,因为觉得这颗星球上的碳基生物,精神状态过于领先。
视频一出,马上就分成了两派。一派说,你看你看,A柱弯了,这车不行,典中典。另一派说,你懂什么,这叫虽然弯了,但没断,驾驶舱结构完整,人没事,这才是安全的终极奥义,这叫“卸力”,叫“金钟罩铁布衫”。
讲真,每次看到这种讨论,我就觉得特别魔幻。这就好像你考试考了30分,然后跟老师说,我虽然一道题都没对,但我成功避开了所有正确答案,这也是一种实力。这不叫实力,这叫找补。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这台212的A柱,当时的心态估计是崩了的。它本来以为自己上班是负责遮风挡雨,结果当天的工作内容是硬扛一座山。这谁顶得住啊?!
我们来点玄学计算,据说当时那台魔改过的2.5吨的车,在那个特定的角度滚下来,A柱顶端那个点,承受的冲击力相当于25吨。朋友们,25吨是什么概念?就是一头成年座头鲸,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精准地用它的脑门撞在你家防盗门上。你家的门但凡犹豫一秒钟,都是对这头鲸的不尊重。
所以,在这种级别的“超纲考验”下,讨论原厂A柱的“刚性”就有点不讲道理了。这就好比你买了个平底锅,天天夸它坚固耐用,结果你非要拿它去跟雷电法王杨永信对线,被人家一个十万伏特给干变形了,然后你投诉说锅的质量有问题。坏了菜了,平底-锅都要被气笑了。
车企设计一辆民用车,它的安全标准,是基于国家法规和大部分你能想到的日常场景。比如时速50公里撞墙,比如被另一台车追尾。这些测试的核心是啥?是在规则内,保证你的安全。但你现在干的事情,是“不讲规则”。你开着一台民用车,去玩专业赛车甚至极限运动的活儿,这就属于修仙渡劫了。你都开始逆天而行了,还指望一本《道路交通安全法》能保佑你?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就特别能理解这种“我还能行”的错觉。就好像我非要去游乐场玩那个三百六十度旋转的大摆锤,下来之后两天没缓过来,看家里的狗都觉得它在高速旋转。你以为你在挑战极限,其实是极限在亲切地教育你,告诉你物理学依然是你爸爸。车也一样,它有它的设计边界,你非要把它开出这个边界,那后果就只能自己承担。
所以这件事的本质,根本不是212这台车行不行,而是我们对“安全”的理解,出现了巨大的鸿沟。话说回来,最近外卖的包装越来越离谱了,点个麻辣烫给我包了三层,比这车都结实。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原厂车提供的安全,就是你的“盾牌”,它能在各种交通事故里,帮你抵御伤害,给你留出最后那点呼吸的权力。但当你开始魔改,给车换上更强的动力,更硬的悬挂,更野的轮胎,你等于是在升级你的“长矛”。你的目标已经不是“通勤”,而是“征服”。你让你的车能去到以前去不了的地方,挑战以前完成不了的动作。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你光升级长矛,不升级盾牌,那结果不就是自己把自己捅穿吗?
那个应该同步升级的“盾牌”是啥?就是防滚架。
这玩意儿,在越野圈里,就是“复活甲”,是“任意门”,是你在作死的边缘反复横跳时,物理法则都拿你没辙的BUG。它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不讲道理。当你的车壳、ABC柱都被冲击力干得七荤八素的时候,它在里面撑起一个绝对的空间,告诉你,别慌,还能浪。它才是那个在你捅娄子之后,帮你把天给撑住的玩意儿。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A柱的弯折比作高难度瑜伽动作,可能有点对瑜伽不尊重。但你懂我意思就行。你看,车企当然知道防滚架牛逼,但为什么不给你标配?因为它贵,它重,它侵占空间,它在99%的日常用车场景里,就是个累赘。车企给你的是一台商品,是一个平衡了成本、法规、市场的“压缩毛巾”,而不是你飞升的法器。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虽然这根A柱弯了,但它确实尽力了,它用一个悲壮的姿势,把冲击力传导和分摊,最终保住了车里的人。从结果来看,它守住了底线,人没事,就是没事。但我们不能把这种极限情况下的“侥幸”,当成一种可以复制的“常规”。
所以,真正的越野安全,从来不是靠车企的宣传,也不是靠网友的键盘。它只有一条金科玉律,叫“无防滚,不攀爬”。这背后是用无数教训换来的共识。你想玩得野,就得把装备升满。这跟信仰哪个品牌没关系,只跟对物理学的基本尊重有关系。
那么,最终的结论是什么?是当你凝视极限的时候,极限也在凝视你。加装专业的安全设备,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这项运动的尊重。不过说真的,最安全的方案是什么?是不去爬那个该死的坡。但人活着,不就是为了去爬那些看起来爬不上去的坡吗?所以这事儿吧,好像无解。大家开心就好。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