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五年蜕变,小鹏汽车Q3营收203.8亿突破纪录

深夜十一点,小鹏汽车总部会议室的灯还亮着。何小鹏站在白板前,指尖划过一串成本数据,声音低沉却坚定:“这个零件再降3%,换供应商,明天就签。”没人敢接话。三年前,他还坐在角落听技术团队汇报,脸上挂着产品经理式的微笑;如今,他亲自盯着每一个BOM(物料清单)条目,像一名老练的车间主任。空气里弥漫着咖啡与焦虑混合的气息,而窗外,广州的夜雨正敲打着玻璃。

2025年第三季度,小鹏汽车交出史上最佳财报:营收203.8亿元,同比增长101.8%;交付量11.6万辆,创历史新高;毛利率突破20%,净亏损收窄近八成。资本市场为之振奋,但真正令人震动的,是这份成绩单背后那个蜕变中的何小鹏——一位曾被嘲“不懂造车”的互联网人,正以近乎自毁式的重塑,将一家濒临边缘的新势力拽入主流赛道。他的挣扎与觉醒,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生死,更揭示了一个跨界创业者如何在传统制造业的铜墙铁壁中凿出裂缝。

2019年初春,小鹏总部楼下聚集了一群举着横幅的车主。“小鹏欺诈消费者!”喊声刺耳。他们买的G3刚提车三个月,新款续航更长、价格更低,老车主感觉自己被背叛了。何小鹏第一次站在聚光灯下道歉,声音发颤。那时的他,仍带着UC浏览器时代的互联网思维:快速迭代、用户升级是常态。可汽车不是APP,一次“热更新”无法抹去二十万元的沉没成本。一位早期投资人后来回忆:“他当时真以为技术进步就是一切,忽略了人的情感。”这场风波成了何小鹏的成人礼。他开始走进用户社区,听抱怨,看评论,甚至亲自回复微博私信。他意识到,造车不是发布产品,而是建立信任。

两年后,G9发布会再度将他推入深渊。六款车型、八种配置,复杂的选装逻辑让销售都说不清卖点。市场用脚投票,订单迅速退订。股价暴跌当晚,何小鹏在办公室坐到凌晨。他后来在内部会议上承认:“我们太自信了,忘了用户要的是简单。”更大的冲击来自外部——大众汽车CEO拆解G9后直言其零部件成本可优化25%。这句话像刀子扎进他的自尊。他曾以为智能化能碾压传统,却发现连最基本的供应链管理都漏洞百出。一位接近谈判的知情人士透露:“那一刻,他才真正对百年工业史低下头。”

转机出现在2022年底。他请来长城汽车前总经理王凤英出任总裁,自己却说“我向她汇报”。这位被称为“铁娘子”的职业经理人迅速出手:砍SKU、并渠道、清库存、查腐败。组织架构从12人精简至2人核心,何小鹏亲自接管产品委员会。内部有人不服,但何小鹏不再犹豫。他学着王凤英的方式开会:直击问题,不留情面。雷军曾当面点醒他:“你只想做董事长,不想做CEO。”这句话他记了三年。如今,他不再躲在技术背后,而是站上发布会台,一字一句讲销量、谈成本、算毛利。

这场“刮骨疗毒”开始显现成效。2024年,MONA M03上市22天交付破万,靠的不是炫技,而是精准定价与全系标配XNGP智驾。供应链改革使单车BOM成本下降25%,毛利率重回健康区间。大众汽车不再只是合作伙伴,而是与小鹏联合开发新平台,共享软硬件架构。一位行业分析师评价:“小鹏赢在反应速度,但活下来,靠的是学会了传统车企的‘笨功夫’。”更微妙的变化发生在文化层面。曾经崇尚扁平化的互联网团队,如今有了严格的流程与层级。一位离职高管坦言:“他变了,变得不像从前那个理想主义者,但正是这种‘不像’,救了公司。”

2025年的秋天,何小鹏站在财报电话会的镜头前,语气平静。他说未来要“做100万辆的爆款”,要让智能驾驶“像水电一样普及”。台下分析师注意到,他不再频繁提及“颠覆”或“革命”,取而代之的是“效率”“成本”“交付”。窗外,第一批MONA车主正从交付中心驶出,车机自动播报:“欢迎开启智能出行新生活。”声音清亮,带着一丝电子合成的温度。

这场始于互联网激情、历经制造现实捶打的远征,尚未抵达终点。但至少此刻,何小鹏已不再是一个让传统车企轻视的“门外汉”。他用五年时间证明:真正的降维打击,不是用代码碾压钢铁,而是在钢铁之上,种出智能的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